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听听那冷雨.ppt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听听那冷雨.ppt

ID:51530405

大小:1.84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3-22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听听那冷雨.ppt_第1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听听那冷雨.ppt_第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听听那冷雨.ppt_第3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听听那冷雨.ppt_第4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听听那冷雨.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听听那冷雨.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领会本文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3.了解本文多用叠字、长短错落的句式组合等语言特色。一、课文的写作背景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即离开大陆。直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的大陆,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七十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乡怀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作者在回忆七十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說:“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

2、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內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极其相似的。二、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巷里听雨,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了自己在台北春雨中凄凉、凄清、凄迷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文中紧扣“冷雨”,通过巷里听雨来抒发作者的乡愁情思。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春雨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思念孺慕之情。第二部分(4-13自然段):具体抒写冷雨情思。又分为三层:第一层(4自然段),写“

3、雨”字视觉上的美感;第二层(5-12自然段),写嗅雨、观雨、听雨的感受;第三层(13自然段),写七十年代的台北“没有音韵的雨季”。第三部分(14-15自然段):写古屋不再、岁月无情的慨叹。三、课文的艺术特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新颖的构思。自古以来,写雨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借秋雨写愁的作品。而本文则是以“冷雨”来写春雨,不仅写了冷雨的可嗅、可观,而且更突出地写了冷雨的可听,从听觉上来表现作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种种复杂感受。构思的新颖还体现在叙述的角度上,作者没有采用一般文章通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而是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

4、,人景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为相似的艺术表达效果。第二,独具特色的语言。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大量使用重叠的手法,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句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短句少则二三字,长句多则超过二十个字,有的句子甚至中间不加标点有意形成长句,如“雨是阴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等。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第三,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我所期

5、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彩的火花。(余光中《左手的缪思•后记》)读《听听那冷雨》,看看他对散文艺术作了多少探索与革新。以雨入诗文,古往今来,何止千百,而并非每一篇章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意蕴、意境、面貌、个性,自己独创的文笔。他使用重重叠叠的叠字叠句,参差错落,贯串全文。有的是近似的排比反复出现;有的是同声叠韵,如“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别具匠心;句子的结构灵活多变,短句短到点点滴滴,一

6、字一句,二字三字一句,长句像连绵不断的雨脚,一口气长到三十九字;杂以流动自然的少量韵语段落。方块字的形象性和平仄声,神而化之,竟凝结为一幅绵绵密密、千丝万缕的雨景,一阵阵远远近近,紧敲慢打的雨声,甚至那潮潮湿湿的雨意,清清冷冷的雨味,飘飘忽忽的雨腥,一齐进入读者的眼耳鼻舌身,同时渗透每根神经。李清照的《声声慢》连叠七字,称“卓绝千古”,杜甫的公孙剑器,白居易的浔阳瑟瑟,王禹偁的黄风竹楼,脍炙人口,都乞灵于巧妙的借喻形容,而《听听那冷雨》,却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

7、域中,算得是别辟一境。(柯灵《台湾散文选•序》)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