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小团体”.doc

身边的“小团体”.doc

ID:51551111

大小:25.5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13

身边的“小团体”.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身边的“小团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身边的“小团体”——读《教师要了解学生同龄群体》有感霍邱县王截流乡陈郢学校赵凯斌有幸拜读了《中国教师报》第11版“借眼美国教育”栏目的文章《教师要了解学生同龄群体》之后,获得了一些启发。作者陈心想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作者在文中推荐了格斯的《杰出的挑战:优秀教师的遗产》一书,该书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同龄群体,因为班级内的学生年龄大致相同,并且经常在一起活动,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国,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很注重对同龄群体的认识,优秀教师对他们的学生同龄群体了解得很深入。在中国同样如此,所谓英雄所见略

2、同,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广受世界的欢迎。读完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身边那些由同龄学生形成的班内“小团体”。这些“小团体”有两大共同点:一,性格相似。活泼好动的总容易聚在一起,文静内向的也自发凝聚。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孩子们身上看来确实如此。二,兴趣爱好相同。爱跳皮筋的总是好伙伴,爱打乒乓球的在班内是同学,在课下又是好朋友。用孩子们的话说:我们玩得到一块儿去。一个人小时候的玩伴,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非常重要。学生同龄群体的影响力绝不局限于彼此一起玩乐这么简单,同龄群体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班级内学生对老师的

3、态度、对学习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当老师批评了总是不完成作业的A同学时,与他关系要好的B、C、D同学便会对老师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老师并没有批评B、C、D同学的任何错误行为,然而一旦批评了他们的好友,出于爱屋及乌,他们也会迁怒于老师。这是学生同龄群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力,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及老师应与学生及时沟通,引导学生发展促进群体进步的友谊。作为老师,我也时常能够看到学生互帮互助的景象。在我执教的七年级中,有一些学生因兴趣爱好相同,从而升华出超越同学关系的友谊,她们共同解决学习困难,同生活同努力,形影

4、不离。这类学生同龄群体发挥着正面的作用,激励彼此进步。当一人努力学习,心态积极乐观之时,其他人也会相应受到好的影响。因为“在学生同龄群体中,以其能力和成绩的展示,让自己觉得在朋辈圈里很有成就感”。过去,我们习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性师生关系,现在我们更强调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同龄群体要通过个体来展示对教师的态度,教师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可以影响整个学生同龄群体”。教师要了解学生同龄群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这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我也将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努力前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