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疗新进展.ppt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疗新进展.ppt

ID:51655029

大小:566.00 KB

页数:70页

时间:2020-03-2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疗新进展.ppt_第1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疗新进展.ppt_第2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疗新进展.ppt_第3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疗新进展.ppt_第4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疗新进展.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疗新进展.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及新进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传统定义:一般以MullerBerghdus在1995年论述为准“DIC为一种获得性综合征,其特征是血管内凝血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在此过程中可伴有继发性纤溶活化或伴有纤溶受抑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2001年ISTH/SSCDIC专业委员会提出:DIC是指不同原因所致丧失局限性的血管内凝血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其可以来自或引起微血管体系损伤。如果这种损伤严重,则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本质:是一种系统和微血管栓塞症,一种血栓-

2、出血性综合征。其发生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以及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失调有关。我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200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的病理过程。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新概念的特点:强调了微血管体系,DIC即可由微血管体系损伤而引起,亦可导致微血管体系的损伤不同原因所致的DIC终末损害为MOFF,DIC只是各种疾

3、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未强调纤溶为DIC的必备条件,因纤溶属继发性,且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DIC的分类非显性(non-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代偿状态的DIC(或pre-DIC)显性(over)DIC:即止血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的DIC可控显性DIC:系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的压抑为暂时性,当原发病因迅速消除时,内皮调节网络可立即恢复非控制显性DIC:系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除压抑之外,并有调节网络的降解或破坏(如败血症、严重创伤)易诱发DIC的原发性病症1、感染性病症由感染所诱发的DIC占总发病数的30%—43%2、恶性肿瘤发病约占DIC总发病的24%—34%3、病理产科发

4、病约占DIC总发病数4%—12%4、手术及创伤发病约占DIC总发病数的1%—15%医源性病症(1)药物多种解热镇痛药,某些生物及酶制剂、纤溶抑制剂、皮质激素和少数抗生素等。(2)大型手术及其他医疗操作(3)肿瘤治疗(4)医疗过程中的意外,如溶血性输血反应;革兰阴性菌等污染性输入;某些中药及在大量非等渗性液体输注所致的严重溶血反应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表现出血倾向休克或微循环衰竭微血管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出血DIC常见出血部位依次是:皮肤、消化道、阴道、口、鼻及泌尿道。DIC出血特点;自发性、多发性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DIC特殊体征出血点紫癜血泡周围性紫癜爆发性坏疽外科伤口

5、出血外伤伤口出血静脉穿刺部位出血动脉渗血皮下血肿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衰竭DIC所致休克的特点有:①起病突然②出血倾向③多器官功能衰竭④顽固3.微血管栓塞因若广泛的脏器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则后果严重,抢救成功机会大减。肺微血栓表现呼吸浅快,低氧血症;肾微血栓表现为少尿;脑组织受累表现为神志模糊、嗜睡与昏迷等。DIC时各组织器官栓塞发生率组织器官血栓发生率%皮肤70脑60肺50肾50垂体后叶50肾上腺30心脏20肠系膜204.微血管病性溶血这种微血管病性溶血的临床特点是:①多数缺乏典型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表现②进行性贫血,或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③红细胞破坏DIC诊断常用分子标志凝血酶调节蛋白

6、(TM):PreDIC时,TM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及仅有DIC基础疾病而无DIC发生倾向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1(PAI-1):均产生于内皮细胞,是诊断PreDIC敏感指标之一。DIC诊断常用分子标志凝血酶片段1+2(F1+2):是凝血酶原在凝血活酶的作用下,最早释放的片段它的存在标志凝血活酶已经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已经启动。约97%PreDIC患者血F1+2升高。纤维蛋白肽A(FPA):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降解作用下,释放的第一个肽片段,PreDIC患者FPA显著升高。DIC诊断常用分子标志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纤维

7、蛋白单体与FDP结合形成SFMC,SFMC是凝血及纤溶激活的重要标志物。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PreDIC时TF显著升高,但TFPI水平变化不大,故TF/TFPI值增大。DIC诊断常用分子标志凝血酶抗凝血复合物(TAT):是凝血酶按1:1比例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是凝血酶生成的早期分子标志。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PIC)DIC诊断标准2001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