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doc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doc

ID:51678210

大小:9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4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doc_第1页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doc_第2页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doc_第3页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doc_第4页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A)一、简述题(40分)2、什么是教学的“放”与“收”?两者有什么关系?1、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和掌握课本中有关的知识内容;2、所谓收,就是在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综合,从而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完整化。3、两者关系:有放必有收,正如捕鱼,撒网必须收网,才能捕得到鱼。放是前提,收是目的。放即寓着收,放得准确,是为了收得充分;放得系统,是为了收得有效。教学方法要合理,才能放得从容,收得潇洒,从而调控好教学节奏,艺术地控制好课堂教学,

2、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精神振奋的良好状态3、“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差异是什么?所谓备课,是教师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写出教案的过程。备课是一个多层面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研究教材,撰写教案是备课;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情况也是备课,了解国内外形势还是备课;研究教育理论,锻炼教学能力是备课;与同行交流也是备课;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还是备课,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备课。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上好课做准备。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

3、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分析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决策和生成阶段。第三阶段是教学设计的评价阶段,即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修订。这三个阶段贯穿管理过程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反馈调节系统。事实上,把教学设计和备课、写教案对立起来是不合适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检测、反馈、修正方案后再实施。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

4、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过程工艺化、模式化,并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提出操作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供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选用。1、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是什么?选择其中一条原则作说明一要“读”学生,学生基础资源的开发------建立“具体个人”的意识 二要“读”教材,教材资源的开发------建立“用好”教材的意识 , 三要定具体目标,从抽象目标向具体目标转换。 “抽象目标”的具体形态: 第一种形态,只关注教学认知方面的目标 第二种形态,关注多

5、方面但割裂式的目标 第三种形态,空泛化和普适化的目标目标制定中的问题:  (1)目标仅局限在认知,缺乏学生整体发展的综合性思考 (2)目标制定抽象和笼统,缺乏可测量目标的具体性思考 (3)目标局限在一节课,缺乏整体系列教学的连续性思考 (4)目标制定普适所有学生,缺乏“度身定做”针对性思考 (5)教师做为行为主体的表述方式,缺乏学生主体的思考 从“抽象目标”向“具体目标”转换:  (1)确定具体目标要有整体性规划------全程性目标分阶段设计(2)确定具体目标要有连续性设计------阶段性目标递进式设计 (3)确定具体目标要有针对性思考------“度身定制”

6、类目标设计 四要开放和弹性,由封闭性设计向开放性设计转换 ,由确定性设计向可能性设计转换 ,由硬性的设计向弹性的设计转换。2、什么是基础性资源、互动性资源?两者是什么关系? 基础性资源就是社会、学校、老师、课本等这些基础的教育教学资源,互动性资源就是网上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可以相互交流的教育教学资源,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基础性资源是互动性资源的来源,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补充。3、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内涵是什么? 一是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  二是改变学生思维表浅和定势的现象  三是不同学生不同状态有生成的可能 。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条件是什么?1.师

7、生角色意识的转变是课堂互动的思想保障2.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互动的情绪保证3.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互动的动力源泉4.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堂互动的信息基础5.关注和倾听是课堂互动的必要修养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教学“互动生成”吗?新课程改革强调“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实现教学相长。“导学案”,立足教与学的统一,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获得”-6-,可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分离,有助于促进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学方

8、式的转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