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肥施量比例对水稻产量影响探究.doc

正大肥施量比例对水稻产量影响探究.doc

ID:51870750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7

正大肥施量比例对水稻产量影响探究.doc_第1页
正大肥施量比例对水稻产量影响探究.doc_第2页
正大肥施量比例对水稻产量影响探究.doc_第3页
正大肥施量比例对水稻产量影响探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正大肥施量比例对水稻产量影响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正大肥施量比例对水稻产量影响探究前言试验设计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时期施用,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参数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1试验材料与方法以水稻品种空育131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法,设3个氮、磷、钾肥料因素,4个水平包括:0水平指不施肥,1水平指常规施肥xO.5.2水平指常规施肥,3水平指常

2、规施肥xl.5o试验中氮肥选用尿素(N46%),磷肥为磷酸二铁(P2O/6%),钾肥为硫酸钾(K2033%)。共设计14个处理组合(表1)。三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图1)。2水平常规施肥水平,确定为每亩总施肥量27.1kg/亩,其中46%尿素11.5kg/亩,46%三料(过磷酸钙)8k/亩,33%硫酸钾7.6k/亩,N、P、K比例为2:1.4:1,此施肥水平为分局生产技术规程推荐。田间试验要求:4月14日左右播种,5月18号左右移栽,株行距为30cml0cm,每穴5-6苗。田间管理按照分局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小区之间筑

3、土境隔水,不同处理间用PVC塑料板隔开,单排单灌。3凋查内容3.1农艺性状结果与分析从表1中看出,处理10灌浆期生长旺盛,表现在具有较大的分藥数、叶面积指数、茎鞘重、稻草重,前期水稻“源”的供应能力强,水稻籽粒灌浆充分,并且在后期水稻衰老较慢,叶面积指数较大,单茎鞘中物质有所增加,说明加强前期管理增加K素用量形成较大的库容,从而提高“源”的供应能力加速灌浆。而在处理6中每穗数较少所以在后期茎鞘中的物质反而有积累,在处理9中每穗颖花数多,茎鞘转运率最高,但是由于未形成较多的穗数所以产量不高。3.2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调查不同

4、处理问产量比较结果发现,处理10、9、6、7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并且处理10产量最高,也就是N2P2K3为最佳组合,处理9与处理6相差不大,处理10与处理9相比具有较高的成熟期分藥数,说明K肥具有提高分藥数的作用。处理10与处理6相比每穗成粒数、成粒率、每穗颖花数及下粒重较高,这与K肥促进籽粒灌浆的作用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处理10的分藥成穗率仅为74.5%,所有处理中最低,限制丁产量的增加,K肥的用量选择在3水平时最高分藥数在整个试验中最高,可能是由于每穴分藥数过高,营养供应不足导致后形成的二级小分藥死亡,处理6和处理9

5、的分藥成穗率都在98%以上,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K肥的用量在2水平最高分藥数较高仅次于处理10,后期形成的二级分藥形成小穗,所以平均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都较低,限制了产量的增加;而处理9虽然也具有较高的分藥成穗率但是最高分藥数较低,最终田间成穗数不足限制了产量增加。处理10与处理11和处理7相比,也就是增加K选择3水平与N、P选择3水平相比,每穗颖花数和成粒数多,说明通过增加K肥用量充分提高空育131水稻品种的穗粒数。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预测到,本地的试验田缺少K元素,增加整个生育期K肥

6、的川量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4结论与建议三大肥料配比一直受到水稻种植工作者的关注,通过试验选择最佳肥料比例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试验发现,N2P2K3组合产量最高,在灌浆期水稻生长旺盛,形成了较多的单穗颖花数,弥补丁单位面积分藥数较少的缺陷,卄且后期水稻衰老缓慢,这对品质的提高很有利。(作者单位:156322黑龙江省垦区建三江管理局红卫农场第八管理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