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和对策探究

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和对策探究

ID:5187369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5

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1页
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2页
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3页
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4页
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和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城市化建设对河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和对策探究  [摘要]对海河现状行洪能力进行复核计算,评价其安全性;分析河道行洪能力变化原因,阐述城市化建设对其产生的影响性,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关键字]行洪能力安全性城市化建设[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2-247-21天津市海河情况简介1.1海河基本情况天津市海河干流是天津城区一条骨干行洪河道,始于子牙河与北运河交汇处,止于海河防潮闸,河道全长72km,流经中心市区、环城新区、贯穿滨海新区塘沽区于大沽口汇入渤海[1]。海河以防洪、承担两岸排涝沥水为主要任务,同时具备供水、蓄水、

2、航运、旅游等多项功能。二道闸、防潮闸作为海河上两个重点防洪控制工程,起到了联合调度运用、泄洪、排涝、挡潮等作用。1.2河道建设工程7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海河的综合治理及两岸的开发改造,海河功能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对海河上游段两岸40公里的堤岸进行全面改造,重新确定了两岸沿线和堤岸断面结构形式;并且背依古文化街中心新地带,以连续亲水空间为主线,设置了亲水平台和下沉式道路,平台距离水面仅0.5米,充分发挥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效果。2海河行洪能力计算按照《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设计要求,天津市海河干流设计行洪能力为800m3/s,由于多年来的河道淤

3、积、地面沉降自然因素以及堤防建设等人为因素,导致海河行洪能力不断下降。以海河河底高程、断面形式、堤防布置等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一维水动力模型,对海河现状行洪能力进行模拟计算。模型计算范围从耳闸(桩号0+000)至海河防潮闸(桩号71+500);考虑河道整体行洪及小洪水行洪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演算。2.1河道整体行洪能力7根据《天津市海河干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相关内容,堤防超高设计标准为1.25-1.9m,具体为:耳闸-海洋公司(桩号0+000-13+061)堤防超高1.25m、海洋公司-市航道处码头(桩号13+061-15+221)超高1.6m、市航道处码头-新

4、河油库(桩号15+221-59+513)超高1.9m、新河油库-海河防潮闸(桩号59+513-71+500)超高1.7m。据此标准,对海河整体行洪能力进行计算,绘制相应的行洪水面线,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按照堤防安全超高1.25-1.9m的设计标准,当上游下泄800m3/s流量设计洪水时,现有堤防高程根本无法满足安全行洪的要求;市区段最为明显,堤顶高程远远低于安全高程标准。当上游下泄洪水流量达到400m3/s时,市区高程较低段的堤防仍无法安全承泄全部来洪;当下泄洪水量降低至300m3/s时,市区段堤防刚好满足安全行洪要求。因此海河现状安全行洪能力仅为300m

5、3/s至400m3/s,其中市区段堤防由于堤顶高程较低,仅能安全通过300m3/s的下泄洪水量,中下游段堤防高程较高则可以通过400m3/s的下泄洪水;与原设计行洪标准相比较,行洪能力下降50%~60%。2.2亲水平台行洪能力由于海河市区(桩号0+000~12+000)段两岸设有亲水平台,综合考虑亲水要求和景观因素,海河行洪时要求小洪水不漫过亲水平台,因此对亲水平台段行洪能力进行单独计算,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市区亲水平台段高程仅能承泄上游140m3/s的小洪水流量,来水量达到150m3/s时小洪水将漫上亲水平台,平台高程无法满足安全行洪标准。3海河防洪排涝

6、综合能力7海河作为天津市骨干行洪河道的同时,还兼顾两岸城区的排涝沥水,因此对海河防洪兼排涝综合能力进行计算。根据《天津市排涝总体规划》相关内容,海河两岸现状排涝最大总流量为370m3/s,其中市区段最大排涝流量为207m3/s,详见表1。优先考虑满足两岸排涝要求,对河道行洪能力进行计算,结果如下。3.1河道整体防洪排涝能力当海河沿岸按照最大流量进行排涝时,河道刚好能承载两岸370m3/s的总排涝流量,堤防超高满足安全超高设计标准,但此时上游无任何下泄洪水量;当上游下泄洪水量仅增至100m3/s时,市区段堤防高程就无法达到安全行洪设计标准,中下游段可在满足两岸最大排

7、涝要求的同时,承泄上游100m3/s的洪水流量,详见图3。3.2亲水平台防洪排涝能力按照行洪时小洪水不上亲水平台的要求,仅考虑中心城区排涝207m3/s流量,此时行洪水面线已高于亲水平台高程,现状亲水平台根本无法满足沿岸的排涝需求,更无法起到行洪的作用,具体如图4所示。4河道行洪能力评价及变化因素分析4.1堤防安全性分析7按照《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设计要求,将河道行洪800m3/s的行洪水位与堤防1.25-1.9m的安全设计超高值相叠加,与两岸现状堤顶高程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堤防安全性,详见图5和表2。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海河两岸近57km的堤防高程不符合安全行洪设

8、计标准。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