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危岩体破坏类型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某危岩体破坏类型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ID:5189334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5

某危岩体破坏类型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_第1页
某危岩体破坏类型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_第2页
某危岩体破坏类型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_第3页
某危岩体破坏类型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_第4页
某危岩体破坏类型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某危岩体破坏类型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某危岩体破坏类型和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摘要该危岩位于文安乡八庙村1社斜坡上,划分为两个危岩体集中发育区及两个落石集中堆积区。本文介绍了该危岩基本特征,分析了其破坏类型及变形破坏特征,并提出了合理防治建议。关健词危岩体破坏类型变形破坏特征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1工程概况该危岩划分为两个危岩体集中发育区及两个落石集中堆积区,危岩体主要沿陡崖呈带状分布,总体走向约17�皛45�埃Q掖ぴ?50m。山坡相对高差470m,危岩体悬壁高度25m~60m,最高约190m,裂缝宽度5cm~50cm,裂缝长度25m~50m,裂隙间距1m~5m

2、。危岩体总体积约15115.23m3,属小型危岩体;主要危岩体相对高度25~60m。2区域地质条件朝天区北西部为摩天岭高中山,北东为米仓山中山,中部和西部为龙门山中山,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其主要地形分类为:侵蚀堆积河谷地貌、侵蚀溶蚀中山地貌及构造侵蚀中山地貌。6研究区属侵蚀侵蚀溶蚀中山地貌,地形总体上为顶部缓中部陡下部缓,中部为陡崖,高程。陡崖上部地形坡度一般15�皛30�埃植坑斜浠欢秆陆绷ⅲ饕闪礁鎏ń鬃槌桑欢秆孪虏康匦纹露纫话阄?2�皛40�啊Q芯壳饕夭阄玖粝的嘁逞摇⒎凵把摇⒒已壹暗谒南挡衅禄壑收惩痢⒈浪鸦镒槌伞

3、#╝)第四系洪冲积层(Qpl+al):混角砾粉质粘土,褐色,主要分布于坡底沟谷及部分冲沟沟口处,厚度一般不大于3.0m。(b)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混碎石粉质粘土,黄褐~红褐色,粒径一般1mm~3mm,最大达500mm,碎石含量约5%~15%,主要成分泥岩和灰岩。坡面上还有大量的崩积物,最大块径超过5m。(c)基岩为志留系(S)泥页岩和灰岩。泥页岩主要分布在陡崖下,薄层,表面多被全风化和强风化。灰岩主要分布陡崖上,为厚层状。3危岩及落石基本特征3.1危岩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该危岩位于文安乡八庙村1社斜坡上,陡崖总长约250m,走向1

4、7�皛45�埃植几叱涛?70m~1000m,山坡相对高差470m,陡崖坡角70�皛89�啊6秆律喜课浩碌匦危露纫话?5�皛30�埃秆陆绷ⅲ饕闪礁鎏ń鬃槌桑欢秆孪虏康匦纹露纫话阄?2�皛40�6啊>巴庀晗傅鞑椋莆樟税籽伦颖咂挛Q姨宓姆⒂植记榭觯壕挪榘籽伦颖咂挛Q夜?5块,其中高程770m以下3块,上部高程770m~1000m灰岩段22块;从危岩的分布上看,危岩分布可划分为两个集中发育的大区,Ⅰ区为近EW向高程770m~960m的陡崖,共分布有危岩15块,Ⅱ区为近SN向高程910m~1000m的陡崖,共分布有危岩5块,另有5块分布于这两个区下

5、部中缓坡度的边坡上;从危岩的规模上看,危岩体积大于1000m3的有3块、500~1000m3的有6块、100m3~500m3的有7块、10m3~100m3的有5块、小于10m3的有4块。3.2危岩体结构特征岩性为志留系(S)灰岩(局部夹粉细砂岩),灰岩底部为泥页岩等。山坡相对高差470m,危岩体悬壁高度25m~60m,最高约190m。裂缝宽度5cm~50cm,裂缝长度25m~50m,裂隙间距1m~5m危岩沿陡崖呈带状展布,总体走向约17�皛45�啊1厩Q业奈榷ㄐ怨卜⒂?组优势裂隙结构面,分别为N60�皛70�癢∠SW∠80�皛88�啊40

6、�皛45�癊∠EW∠70�皛85�啊20�皛35�癊∠NW∠15�皛35�啊?樘遄畲蠊婺N?800m3(W03),最小规模为5.33m3(W11),总体积15115.23m3,属小型危岩带。3.3危岩体基座特征该危岩带的基座为志留系(S22)泥页岩,强度较上部危岩要低,基座因差异风化而形成凹腔,基座抗风化耐久性较差。基座为含泥页岩。3.4危岩崩塌堆积体特征6崩塌体主要分布于陡崖下部相对平缓的斜坡地带。崩塌体主要以落石为主,主要落石主要分布于Ⅰ区和Ⅱ区下方的缓坡上,共计约37个区(块)。Ⅰ区下方的落石主要集中在高程约620m~700m之间,

7、Ⅱ区的落石主要集中于房屋背后陡崖上部的一个相对平缓的山坡上,陡崖下有零星分布,体积大于1000m3的有2块(区)、100m3~1000m3的只有1块(区)、50m3~100m3的有3块(区);10m3~50m3的有16块(区),1m3~10m3的有15块(区)。据现场调查走访,“5.12”前落石为B05、B16、B18、B23、B25、B31、B42、B37。单块落石体积以6m3~30m3为最多,约占所有调查落石的70%。块石分布从后缘向前缘逐渐减少。4危岩破坏类型及变形破坏特征根据危岩的形成机理,白崖子危岩主要可以划分为倾倒式、滑移式、

8、拉裂式和错断式。通过对崩塌体的调查,该区危岩崩塌时具有以下特点:(1)落距较远。在水平方向,块体运动最近距离约80m,最远距离约340m,即为危险区和堆积区。(2)运动距离与块体体积成正比。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