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弹性时程研究

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弹性时程研究

ID:5190256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5

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弹性时程研究_第1页
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弹性时程研究_第2页
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弹性时程研究_第3页
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弹性时程研究_第4页
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弹性时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弹性时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弹性时程研究  摘要:越来越多的消能减震技术运用于结构的抗震加固中,如云南某建筑采用剪切型阻尼器降低结构地震反应。本文简要介绍剪切型阻尼器构造,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该结构进行加固前和加固后动力弹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对比表明:该消能减震结构不仅能满足规范要求,而且能显著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关键词:剪切型阻尼器;动力弹性时程分析;抗震性能中图分类号:TU352.1文献标识码:A引言6剪切型阻尼器由耗能钢板(剪切钢板),翼缘板,加劲板及连接板组成。耗能钢板是阻尼器的核心部分,受力时消耗能量。加劲板布置于耗能钢板

2、两侧,一侧采用横向加劲,另一侧采用竖向加劲,防止耗能钢板局部屈曲,对于加劲板而言,不仅要防止局部屈曲,还要有足够的刚度形成固定边界以延缓腹板局部屈曲的发生[1]。翼缘板主要是为阻尼器提供面外刚度,防止面外刚度过小而出现阻尼器面外较面内先屈服。连接板是阻尼器与结构的连接构件,可通过螺栓或焊接与结构构件连接。剪切型阻尼器的原理是利用剪切板平面内产生剪切变形以达到消能减震的目的,其滞回曲线稳定,疲劳性能好,变形能力强,是一类理想的耗能减震产品。工程概况本工程为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层层高为5.7m,2~3层层高为4.2m,4~7层

3、层高为3.6m。各层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所有梁、柱、板纵向受力钢筋为HRB400,箍筋为HRB335。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乙类,结构安全等级一级,设防烈度为8度(0.2g),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II类,框架抗震等级一级,场地特征周期0.4s。本文采用Midas/Gen软件进行结构加固前和加固后动力弹性时程分析。结合建筑平面及结构平面特点,在结构的2~4层布置支撑式剪切型阻尼器,每个楼层X、Y向各布置两组,共计12组支撑式剪切型阻尼器,X、Y向各6组。剪切型阻尼器考虑多遇地震耗能,提供附加阻尼

4、比3.5%,结构固有阻尼比5%,结构总阻尼比为8.5%。阻尼器的布置位置如图1所示。动力弹性时程分析本文选取三条天然地震波,地震波的选取符合II类场地及场地特征周期0.4s的要求,地震波的时程及影响系数曲线如图2所示,地震波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均与规范规定的场地的反应谱接近,说明所选地震波是符合要求的。图1阻尼器平面布置图a)地震波1b)地震波26c)地震波3d)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2天然地震波时程曲线及地震影响系数曲线3.1加固前后层间位移角对比结构加固前后最大层间位移角见下表1,由表可知,加固前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满足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5.5.1条的规定,加固后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1条的规定。可见,在结构中增设剪切型阻尼器可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即降低结构地震作用反应。表1结构加固前后最大层间位移角地震波类型加固前最大层间位移角加固后最大层间位移角XYXY天然波11/4921/4171/7361/669天然波21/3091/3291/6001/559天然波31/5291/4491/6061/564加固后时程分析结果6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2条条文说明,进行时程分析时,在结构主方向的平均

6、底部剪力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不大于120%,每条地震波输入的计算结果不会小于65%,不大于135%。从表2可知基底剪力满足规范要求。根据《抗规》表5.5.1知表2的层间位移角均大于1/550,满足规范要求。表2结构加固基底剪力及层间位移角反应谱地震波1地震波2地震波3三条波平均值X向地震力(KN)3549.893654.93515.43897.43689.23Y向地震力(KN)3634.933745.43590.43939.53758.43X向与反应谱百分比(%)100102.9699.03109.79103

7、.93Y向与反应谱百分比(%)100103.0498.77108.38103.4X向位移角1/7361/6001/606Y向位移角1/6691/5591/564附加阻尼比的计算剪切型阻尼器是一种金属屈曲型阻尼器,属于位移型阻尼器,位移型阻尼器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照下式计算[3]:式中:—消能减震结构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第个消能部件在结构预期层间位移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即滞回曲线的面积;6—设置消能部件的结构在预期位移下的总应变能。单个阻尼器的耗能面积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图3阻尼器耗能面积计算

8、图总应变能,其中—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质点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位移。表3三条地震波的附加阻尼比计算结果地震波方向阻尼器总耗能(KN·mm)结构总势能(KN·mm)附加阻尼比(%)地震波1X22732.0737335.144.85Y29604.9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