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究

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究

ID:5191771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5

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究_第1页
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究_第2页
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究_第3页
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究_第4页
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究  摘要:以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分析总结了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关键词: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作者简介:陈一凡(1971-),女,河北正定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副教授;谢娟(1968-),女,陕西三原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副教授。(陕西西安710032)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科研计划项目“陕西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JK0313)的研究成果之一。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2、-0079(2014)05-0034-028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等职业院校依据国际公认的课程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在国际范围内通用的技能人才,是一个综合而又完整的教育过程,强调对培养对象——人的塑造和激发,使之趋向于合乎共同标准的教育活动。[1]而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以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培养理念、培养过程、运作方式等方面按国际化标准与原则来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运作的,具有长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2]2003年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国内10所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共同参与了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Chisholminstit

3、uteofTAFE)的中外合作联合办学项目。其中,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西安电专”)经国家教育部(教高司函[2002]292号)、陕西省教育厅(陕教外[2004]14号)批准,自2006年9月起举办中外合作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大专班。学制三年,全英授课,毕业后发中外双文凭。至今,已有五届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通过七年的合作,西安电专的合作办学项目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最初简单的“移植式的拿来主义”到“嫁接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到逐步转型为“本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段历程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高职院

4、校从盲目参与到积极借鉴,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一、西安电专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8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的西安电力学校,于1994年升格为大专并更名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电力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在60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办学定位,建成了发电、继电、热动、集控等带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形成了“根植电力,校企交融共育人”的办学特色,享有“西北电力黄埔”的盛誉。与澳方合作办学的专业“发电厂与电力系统”是西安电专的王牌专业之一,也是省级重

5、点专业之一。每年的平均高考录取分数均为二本省控线,远超三本和专科录取分数线,就业率多年来稳定在90%以上,仅以2012年为例,发电专业一次就业率为92.91%,[3]专业对口率为98.09%。可以说,在国际化合作中中方拿出了十足的诚意,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8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合作初期西安电专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百分之百的“移植式的拿来主义”。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引入澳方的课程体系、教材、师资及评价方式,每学期澳方根据合约选派部分教师来华进行个别课程一定学时的教学;同时澳方对中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和监控。但是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后,这种模式的弊端就很快呈现出来:首先,在教

6、学过程中澳方对中方在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回复严重滞后,无法及时就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严重影响了中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热情。其次,澳方出于对成本问题的考虑,所派遣的专业课教师所能教授的课程与中方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有避重就轻之嫌。第三,澳方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无法满足中国电力行业就业的需求。学生反映强烈的是,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专业课安排过少,造成学生在第三学年进入应聘期时还有大量的专业课没有进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职。另外,澳方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不当,造成了某些课程教学时,学生尚未进行其先修课程的学习,结果不但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很难正常开展教学,

7、只能一边给学生补课,一边讲新课,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澳方的专业课在深度和广度上严重不足,学生虽然分析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实质性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普通班学生相比还相当欠缺。2009年9月至2010年,中方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中澳双方管理委员会、项目负责人、专业课程负责人反复磋商研讨,一方面敦促澳方增加专业课设置,一方面开始设置相应的中方课程,并对澳方提供的课程逐一进行审查,确定课程安排顺序。这一阶段是“嫁接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是以澳方为主、中方配合的模式,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