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实证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实证研究

ID:5192637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5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实证研究_第1页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实证研究_第2页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实证研究_第3页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实证研究_第4页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实证研究  摘要:利用1982—201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等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人均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的消费与收入成正比,与老龄化程度成反比。因此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是抑制中国内需增长的一大障碍。旨在挖掘内需不足问题的根源,试图为中国居民消费不足提供一个解释原因。对中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内需不足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进一步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作出预防。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均消费;老龄人口抚养比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

2、3-291X(2013)33-0126-02收稿日期:2013-07-18作者简介:刘源(1987-),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刘壮(1989-),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引言8老龄问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诸多社会经济问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显示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1]。目前国际上界定老龄社会的通行标准是,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人口总量中的比重达到7%以上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人口总量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时,即可认为是老龄化社会。随

3、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总量、老年人口数量以及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在增加。截至2000年,中国的65岁人口比重已经达到总人口的7%,如果按照上述标准,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的程度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消费的主题是人,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由于老年人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偏好变化,对于所需求的产品的特殊要求,必将引起居民消费的需求的一定程度的变化。8对于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凯恩斯(1936)提出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1949)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1954)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1957)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霍尔(197

4、8)提出了理想预期生命周期理论,这些对于消费的函数的研究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与消费相关的研究一直都是宏观经济研究最热点的领域之一。在中国早在1990年就有学者对居民的消费函数进行研究。其中厉以宁、李子奈等学者用回归分析,序列相关分析,分布滞后变量模型等数学计量方法对于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研究。在这之后众多中国的经济学家(臧旭恒,1994;于永定、李军,2000;孙凤,2002;秦朵,1990;韩立岩,1998;等)都对中国的消费进行过实证分析,但从来没有经济学家将人口因素纳入到消费函数当中。究其原因,一方面原因是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综合的变量来衡量人口的年龄结构;另

5、一方面,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收入水平存在多重共线性,对于拟合出的消费函数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变量与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也存在不能通过的问题。本文利用1982—201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等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人均消费的影响,并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引发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建议。一、实证分析(一)数据的引入与来源8由凯恩斯(Keynes)的消费函数可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因此有理由把收入看作消费的主要因素,本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引入变量ay。商品的价格水平是居

6、民消费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引用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变量cpi。有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会增加储蓄,从而抑制消费。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储蓄增加,这主要体现了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但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会使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认为自己比较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是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2]。所以,将利率也可以认为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引入变量ir。为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本文引入老龄人口抚养比r(老龄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对于收入分配、城乡人口流动趋势、人口素质的变化等显著性不高的因素归入随即干扰项

7、。被解释变量人均消费支出用ac表示。其中,ac、ay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cpi、ir来源于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r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二)模型的构建根据以上分析及数据,构造计量模型,为降低多重共线性、自相关等因素,压缩数据等考虑,采取对数模型:lnact=β0+β1lnayt+β2lnrt+β3lnirt+β4lncpit+εt“在宏观经济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包括总消费和可支配收入在内的许多变量都遵循随机游走,突发性的振荡是永久性的”(平迪克,1999)[3]。为避免“伪回归”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