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法家管理哲学运用在学校组织之探讨.doc

儒道法家管理哲学运用在学校组织之探讨.doc

ID:52040687

大小:9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2

儒道法家管理哲学运用在学校组织之探讨.doc_第1页
儒道法家管理哲学运用在学校组织之探讨.doc_第2页
儒道法家管理哲学运用在学校组织之探讨.doc_第3页
儒道法家管理哲学运用在学校组织之探讨.doc_第4页
儒道法家管理哲学运用在学校组织之探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道法家管理哲学运用在学校组织之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道法家管理哲學運用在學校組織之探討賴永和一、前言當前的社會,管理學對社會具有重大的影響,也十分受到重視。然而不同的管理理念卻隱含著不同的哲學思維,例如西方的科學管理與日本式的管理等。可知,管理的理念與活動是受到不同的哲學思想所影響著,其中,包含著孔孟的儒家思想、老莊的智慧及荀韓的制度。因此,本文嘗試以此三家傳承的哲學思想與管理結合,而能運用於現今學校組織之管理。管理哲學便是將哲學的方法運用在管理問題上。管理中的「管」,是一種技術、學問,是一種工具,使每一個人成為有用的器物,發揮所長、奉獻能力和知識。但管理絕不單是「管」,還要重「理」,不僅是要管,而且要使其更好,謂之「理」,管必需

2、有理,如同法律是一種條文規範,法律本身需是合理且有根據,這樣的合理就是法理。無論孔、孟、老、莊、荀、韓,都在為古往今來的人開發一生都可以活的好的動力。管理如法理一樣,要管的合理才有理想性,管也才能被肯定、被認同,不然將會造成團體的緊張。二、孔孟的生命-仁義證智管理的主題是人,因而討論管理,則先要談「人」。「人是萬物之靈」,是對人下最簡單的定義。人是萬物,又有心靈,因人是「物」,所以才要「管」。人有欲求、會怠惰、有私心、會鬆懈,所有於人的弱點都是從「物」岀來的,有了管理制度,人就不會往這有限性中掉下去、沈下去,因此需要「管」,而誰來管?儒家在談管理觀念時,強調要有一套修養,克制人的有

3、限性,要克己、要復禮,透過一些禮儀,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克己復禮為仁」,以仁心來克制我們的「物」欲,而此種克制要經過社會的管道-禮,讓不合理的人間變得合理。一個組織中,即使每一個成員都是好人,但在一起卻不一定是做好事,欲讓所有有修養的人在一起做好事,就是要靠禮的制度,使大家一起好。透過儒家來談管理念,最核心的部份就是仁,人之所以為人,其價值就在於每一個人都是有愛心的,每個人的背後都有情意和理想。在工商社會裡,人常被符號化,使得屬於人原來面目未被看到。「我以多少的待遇請你來,因此你要工作多少數量和能量」,只是將人視為「器」。儒家的看法,首重的就是人,使人獲得尊重,這是管理最重要的急

4、可是,並非自己合理就可以不理會別人,必須大家都合理,即所說的「義上「義」就是大家一起來合理,也就是對每個人都是對的,整個管理觀念必須走向義,不能只停留在心靈,心只是岀發點,每個人的心固然要被尊重,情意和理想要被肯定和接納,但每個人都必須走岀自我與他人接觸、溝通,要尋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對,互相尊重,這就是「義」,即在管理中強調的群體。人我之間的和諧,由仁來看是真實,從義而言是彼此可以接受、可以溝通及對話的是非判斷,很多人都忽略了「義」,無論是社團、政黨或其他機構大多只重仁只堅信自己是對的,卻未考慮到別人也是對的,要讓大家一起好才是義,也才能互蒙其利。在仁心、義理,眾人有了合理的判斷之

5、後,需有行動,即制度,儒家稱為禮制。既然按「禮」去做就行了,為何還要有「智」呢?因為人是活的,很多現象是突發的,常常已有新的現象岀來了,很多人仍以舊的制度應付,無法因應新時代的潮流變化,所以儒家強調禮雖已訂定,但智可以權變求通,通到禮,禮也是活的,就是要有活的觀念。而欲使每個人都能實現,凸顯自我,需要禮的制度來運作和推動,但當結構成形之後,漸漸地會膨脹成權力的權威,人原本的感情、理想,逐漸在此權力之下不被照顧包容,此時即需要「智」,來權變求通,因人、地、時而異,如此才不致演變成禮教吃人,所有的管理也才不會僵化。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管理原本都是善意的,最後卻行不通了,但又要持,使得原

6、先禮教、禮制和法律成了大家所討厭的,人生很多遺憾就在原本好的東西,至終卻成了壞的,因此,以「智」來通權達變,在現今組織管理尤其不谷忽視。老莊的智慧一虛靜心與i[而忘儒家肯定人的價值,人的情意、理想是應被實現的,人的人格應受尊重的,如此才能有家的感覺,也才能安身立命,不必再逃,安立在理想、情意的地方。老莊所質疑的卻是:你如何能看到這個人?人是要凸實現自己,要在團體中被人看到、被人賞識,「他要有他」,但我們經常在人潮中不見了,如何讓每一個人有他自己,這是老莊的關懷。儒家是仁義禮智來做為人的價值界定。事實上,我們也是通過仁義禮智來看人,哲學就在找出人生命的動力,儒家動力的生發就是心,付出

7、愛心和關懷,讓人覺得值得活下去。老子曾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能制禮作樂的人是聖人,老子認為「絕聖」才是可行的。儒家則強調,領導人物的修養、觀念必須有仁義禮智,但老莊則主張要忘掉自己是領導人物,忘掉自己的高貴、學問和美好,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才能與人打成一片,也才能走入他人的心靈和生命,瞭解其感受、苦衷。「絕棄」並不是反對仁義禮智的高貴品質和價值,只是暫時放開,暫時忘掉自己的權位和身份。原本我們都是用仁義禮智的心來看別人的,但也讓別人感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