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园林体现的禅宗美学对比--以中国文人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例.pdf

中日园林体现的禅宗美学对比--以中国文人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例.pdf

ID:52095707

大小:989.88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2

中日园林体现的禅宗美学对比--以中国文人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例.pdf_第1页
中日园林体现的禅宗美学对比--以中国文人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例.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日园林体现的禅宗美学对比--以中国文人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例.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日园林体现的禅宗美学对比——以中国文人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例■王奕涵季思雨[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禅宗美学对园林的关联,简要论述从传统的文学形式上来讲,当时中国的题名和在,甚至有“无水不成园”之说。“小水则聚,大水中日禅宗美学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探讨中日代表性的园林题对较多,而在古代日本则有俳句(はいく)和和则分”是中国园林理水的原理,通过理水来实现丰类型(以中国文人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例)体现的不歌(わか)的特殊的形式。相对来说,中国的表现富园林整体空间层次的作用。或取片勺之水净心明同手法禅宗

2、美学,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形式更加概括、直接,而日本的表现形式相对更加性,或以咫尺波纹显沧澜之势,用水陶冶情操,阔“暧昧”(不直接表达,委婉、含糊)。反映到两国展意境,抒发性灵。这种水体的营造形式为原本有[关键词]中日园林文人园林枯山水庭园禅宗美学的禅宗美学上,中国的禅宗以充满无限生机的自由限的自然山水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在一之境为美,而日本的禅宗则以幽玄的、相对静止的、定的思想深度上辅助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禅宗产生于隋唐,在宋元时期传入日本,讲求受冥冥之道束缚的纯粹之境为美。咫尺

3、山林”的空间。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师三见山水,中国由于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要求实于是,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喜欢且擅长把才终于“悟”出山与水的本源,可见禅宗通过对事际生活与抽象心境合为一体,自在地在繁华与冷清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物的理认是通过对其不断地再现,最终达到近乎直之间平衡的禅宗美学。日本由于相对恶劣的地理环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觉的反应。同样源于六祖慧能的基本思想,中国庭境,形成了将更高层次的心境和实际生活抽离,在充分地表达

4、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园的代表文人园林与日本庭园的代表枯山水庭院同幽玄的环境下品味景色的禅宗美学。华,并加以再现。属于东方园林体系,却在对构成园林基本要素(石三、两国代表园林中体现的禅宗美学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禅宗美学具有较浓重的生和水)的使用态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异。造成这一差中国园林的一大代表为传统的文人园林,寓画命意识、现实主义精神和功利色彩,是喜乐的。行异的深层原因之一便是,禅宗在中国和日本两国分景于景,寄山水为情;而日式园林中最具特色的是云流水般自在的园林生活的幽兴远意正与禅道相

5、别结合了本土的环境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枯山水庭园,利用最简单的砂石构成充满灵性的“抽通,把参禅明性与园林生活当作一体,是禅佛兴盛学,进而两国的园林走向了不同的分支。象自然”。的结果。山水园林的自然美与禅的精神理想契合。一、中日园林与禅宗美学的关联1.中国文人园林回归自我,还得本心,平衡精神,完善人格,这是中日园林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满足禅宗审美中国文人园产生于宋代(960—1279年),在明士大夫园林欣赏之乐的实质所在。的产物。中国文人园林多为皇室和士大夫所造,当清时代(1368—1911年

6、)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2.日本枯山水庭园的禅宗美学时的帝王崇尚佛教,故他们的思想深受禅宗思想的安定,经济文化繁荣,都为文人园的发展提供了有日本枯山水庭园起源于镰仓时代(1184—1392影响;日本的枯山水庭园大多属寺庙园林的范畴,利的土壤。中国文人园林造园的主导思想是避开嚣年),在室町时代(1333—1568年)达到了极至。而寺院即为禅宗思想的扩散起点,故其形制也受禅烦,寄情山水,讲究师法自然,“虽有人作,宛自天这个时代是日本武士文化兴起的时代,禅宗受到了宗思想所制约。可以说,中日两国的园林都

7、是在禅开”成为中国园林的造园目标。关东武士的重视,造园的思想上也受到了禅宗美学宗美学的浸润中产生的。因此,园林为了满足禅宗文人园林经历过从山林走向城市的过程,从自的影响。日本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分明,季节的的参道方法,通过长时间、多次的观物而理认物质然形态的大山水园林转变为艺术性的小景园林。白微妙变化赋予日本人民对变化的极度敏感,常感叹的本源,“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力求居易诗云“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世事无常。因而,日本人将园林视为一种特殊的精使参禅之人通过对园林的“悟

8、”达到禅宗所追寻的依然看不足”,将园林中的自然景物融入观看者自身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第三境界,感受万物皆由心生,而心无外物。的感情,将审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枯山水庭园为了创造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正是受到了禅宗美学的影响,与仓颉造字时的情提到极高的地位,使物的含义得以深化。它通过场所,极力营造幽静的环境气氛,用砂石的轮廓来理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相似,中日园林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摹写海岛、瀑布、河流等,在小空间内表现大自然对基本景物的展示,重视和强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