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

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

ID:5220455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06

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_第1页
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_第2页
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_第3页
资源描述:

《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体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应释放学生的潜在能量,注重关爱、宽容、理解

2、、尊重和信任,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互相沟通。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体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以下简称“二性”)的和谐统一呢?一、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体现“二性”的和谐字词教学,许多老师总是先指导学生认读几遍,然后对词语进行解释,接下来就进入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环节。他们认为,在词语上花时着力、展开教学,会给人一种咬文嚼字、繁琐分析、凸显工具性之嫌,因此尽量淡化或避让。如此,词语的意

3、义、意味、意蕴和运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拓与落实,其后进行的阅读理解环节也必然受其影响,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亦受其牵连。其实,“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用整合的意识设计词语教学,也能演绎“二性合一”的精彩。把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方法的指导与习得,语言的迁移与运用,对课文大意的概括与对老师的认识熔为一炉,立体推进,步步深入,有厚度,有效度,有力度,就能较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在品词与析句中实现“二性”的和谐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

4、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的深刻思想,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师具有张力的问题引导下,围绕文本作者之思之情之感进行思考、品味、争论,就能领悟作者的写法。三、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性”的和谐学一篇课文,当然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但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从语言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语言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

5、者若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语言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则能更有效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四、在模仿与借鉴中达到“二性”的和谐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必要的模仿和借鉴可以提高孩子的写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初步的写作能力。和谐有效的课堂就是培养孩子们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习染人文气韵,使之逐步形成蕴藏内涵、素养、气质的高尚品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不能忘记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和谐统一的,应采取多种方式侧重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领悟

6、祖国语言文字,学会运用精彩的语言文字,感受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更准确、更成熟地认识与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