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探讨.pdf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探讨.pdf

ID:52209238

大小:1.15 M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25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探讨.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探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探讨■陆洋[摘要]地震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如何映构件的破坏情况。从骨架曲线上看,在弹性阶段,于其截面受剪承载力。使建筑物在强震作用下依然具有足够的安全性,是当下结构件力位移曲线线性增长,随后构件进入屈服,力2.带转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对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位移曲线出现转折,构件的刚度开始出现退化。随对于带转换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单一位移指探讨,阐述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地震性着荷载的加剧,构件进入不同破坏状态,骨架曲线标对结构抗

2、震性能进行评估和设计时,无法考虑地能水平评估的超越概率作用和损伤参数可行性评估,总结上B、C、D三点的割线刚度退化越来越明显,反映面运动持时引起结构的累积损伤破坏,难以反映累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常用方法机理分析,并给出了带转出低周反复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强度退化的情况。积损伤引起的结构破坏这一因素。另外,从现有的换框架结构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在钢筋混凝土构件损伤模型研究过程中,国内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的发展来看,基于性能的抗震评外学者结合损伤力学的概念以及试验数据已经验证估方法不再只满足于对结构宏观损坏程度的评估,[关键

3、词]发展历程抗震性能超越概率性能目标刚度退化作为损伤参数的合理性。然而在等侧移疲而是深入到损伤部位,探查结构关键构件、普通竖劳试验中,随着推覆次数的增加,构件滞回耗能不向构件以及耗能构件等构件层面上的性能评估,并一、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发展断累加,而刚度退化并不明显,仅以刚度退化无法进一步研究构件层面的损伤到结构整体的损伤演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基于性能的结构反映出由于累积损伤导致钢管混凝土柱的失效破化,以得出全面地结构损伤和抗震性能的评估。抗震设计方法,关于此方法的许多研究课题得到了坏。考虑构件的累积损伤,学

4、者们分别从构件疲劳针对上述研究背景,建议采用超越破坏和累积政府及科学基金组织的资助。1997年美国率先出台性能与累积滞回耗能两方面入手。损伤破坏的构件损伤模型以及相配套的性能划分标了《建筑抗震修复指南及其说明》(FEMA273/274)三、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常用方法机理分析准,对一带转换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用于抗震加固。1995年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启动了1.构件屈服抗力计算方法分析,分别从结构整体损伤评估指标和构件损伤评VISION2000行动计划,在建筑性能水平量化、设计构件不屈服验算的主要对象是组

5、成结构的主要估指标研究分析了结构整体的损伤演化过程,并参地震动量化、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抗震概念设构件,包括剪力墙、柱、连梁和框架梁。根据极限考多指标和深入到构件层面的带转换框架-剪力墙计具体化、结构计算与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经济状态和小震设计下得到的配筋计算各主要构件的屈结构整体评估方法。性、结构控制减震技术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深入服承载力(按材料的标准值计算),并与中、大震下综合利用了整体损伤评估指标的快捷性和构件研究。2000年11月,美国在准规范FEMA356内正的效应组合进行比较,确定构件的状态。若组

6、合效损伤评估指标的详细性,从结构整体层面以及构件式发布上述内容。1998年,日本借鉴了基于性能的应小于屈服承载力,表示构件未屈服,否则表示构层面多指标分析了结构破坏模式和不同类构件损伤设计思想,对建筑标准法进行了修订,其他国家也件屈服。演化,亦为其它类型结构损伤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相继展开了对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理论的研究。由于各构件内力构成不同,其截面抗力计算也四、结语我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始于20世不一样。钢筋混凝土柱采用空间的N-M-M包络面与钢管混凝土由于具有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纪90年代。国家

7、自然科学基金及各地相关部门的科内力组合效应的比较,来判断构件是否屈服;钢筋施工方便和经济效果好等优点,满足了现代工程结学基金对这一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大力资混凝土剪力墙采用N-M包络线与内力组合效应的比构向大跨度、高耸结构发展和承受恶劣条件的需要,助。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较确定构件的屈服状态。符合现代施工技术的工业化要求。以首次超越破坏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是,在设计目标及设计准则的(1)钢筋混凝土柱与累计损伤破坏的破坏准则建立的地震损伤模型已量化、技术法规的研制、工业产品及设施配套技术钢筋

8、混凝土柱属于压弯构件,屈服判断的依据为地震工程界所认可,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应用在的完善、简单而高效的软件编制等关键技术环节上是截面的压弯承载力包络线,由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基于性能化的抗震设计中。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配套的工程教育也需要时不确定,截面的压弯承载力应为双偏压下的承载力,为更加有效地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间。即空间的N-M-M包络面。通过组合后的效应点与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