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pdf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pdf

ID:52250361

大小:1.61 M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5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pdf_第1页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pdf_第2页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pdf_第3页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pdf_第4页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59卷地质论评GEOLOGICALREVIEWVo1.No.2013年7月’⋯、~~2。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特征赵小庆1,2),鲍志东,,刘宗飞¨,柴秋会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9内容提要:在研究区目的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应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成因的沉积学分析和表征储层质量非均质性的各项岩芯化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指出基准面旋回因素对不同级次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影响存在差异: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单期复

2、合水下分流河道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呈正韵律变化,多期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分布呈不规则趋势,多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沉积环境的变化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非均质性。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基准面旋回;水下分流河道;扶余油田三角洲前缘是我国已发现油田的重要储层类型油田东区扶余油层水下分流河道储层为例,在应用密之一(徐安娜等,1989),而水下分流河道是河控三角井网(平均井距125m)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洲前缘储集砂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进行水下分流河基础上,对2216口井的储层物性参数进行分析,探讨道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油气开发及剩余油挖潜具有基准面旋回对水

3、下分流河道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作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学者在储层质量非均质用。性层次分类的基础上(裘亦楠,1991;陈占坤等,1区域地质概况2006),分析了影响储层物性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发现储层质量非均质性不但受构造运动(曾联波等,扶余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扶新隆起带东缘扶2007)和成岩作用(郑俊茂和庞明,1989;熊琦华等,余Ⅲ号构造(图1),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东缘,1994;邹才能等,2008)影响,同样受控于沉积因素(韩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油藏类型为会军等,2007)。而基准面旋回通过可容空间与物源被断裂复杂化的层状构造油藏。主力油层为白垩系供给相对变化等

4、沉积过程(付国民等,2005)对沉积物泉头组上油组,是一套完整的河流一三角洲沉积(王的岩矿类型(罗忠等,2007)、岩相组合(Timothy,志武等,1993),其中泉四段扶余油层为典型的三角洲2000)和规模展布(樊太亮和李卫东,1999)产生影响,前缘沉积(张庆国等,2007;胡学智等,2008),油藏埋从而使储层沉积微相类型产生差异(张世广等,深300~500m,厚度约为200m,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层2009),最终使不同旋回阶段的砂岩储层的质量非均段。质性有异。前人研究主要侧重于在探讨不同基准面扶余油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以原生砂岩粒间孔隙旋回中不同沉积微相类型对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差异为

5、主,次生孔隙不发育,喉道形态较为复杂,储层有效的影响,对不同基准面旋回阶段的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厚度平均为6.6m,主力油层主要包括扶余油层的2、质量非均质性的分布特征及控制机理则探讨较少(樊4、7、9、10小层,孔隙度平均为25%,渗透率平均为太亮和李卫东,1999;柯光明等,2007)。本文以扶余160×10txm,属中孔中渗储层;储层矿物成分以石注:本文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西非深水海底扇典型油气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储层地质建模”(20o8脚503O1)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塔里木盆地白云岩优质储层发育模式及分布规律”(2011ZX050(B-O04-O07)共同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201

6、2-04-13;改回日期:2012-08-22;责任编辑:黄敏。作者简介:赵小庆,女,1984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储层、油藏描述等方面的研究。Email:diandian_lovely@163.corn。通讯作者:鲍志东,男。教授,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讯地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102249。Email:baozhd@cup.edu.cn。地质论评2013年质性表现为自下而上依次变强的特征。由于MSC3件下,多期复合水下分流河道主体之间的储层质量非中期旋回的砂体相对较发育且具有代表性,本文将对均质性差异较大、分布的

7、规律性不明显。其进行重点分析。5结论MSC3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旋回的中期,由3个短期旋回组成。在中期旋回(1)由于研究区目的层构造发育较为简单、储层初期,由于可容纳空间远远小于物源补给,盆地以补埋藏深度变化较小,故构造运动和成岩作用对研究区给沉积为主,沉积了一套前三角洲泥岩;随后在构造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的整体影响等异旋回因素影响下,中期基准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差异较小。开始增大,但由于沉积物供给较多且搬运距离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