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ppt

【优化指导】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ppt

ID:52254016

大小:6.08 MB

页数:56页

时间:2020-04-03

【优化指导】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ppt_第1页
【优化指导】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ppt_第2页
【优化指导】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ppt_第3页
【优化指导】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ppt_第4页
【优化指导】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优化指导】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1-4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考试大纲解读定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3.理解黄赤交角及其产生的影响4.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5.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昼长或夜长的计算方法6.掌握光照图的判读方法一、地球的公转1.方向:。2.周期:一年,即。3.轨道:近似正圆的轨道。4.速度:近日点,远日点。5.黄赤交角: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自西向东365日6时9分椭圆较快较慢23.5°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五带的形成(1)热带: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2)寒带:之内,是

2、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3)南、北温带:南、北半球与寒带之间。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各地在地方时时的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在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热带12太阳光直射降低3.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1)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夜越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2)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长,南极圈内出现现象。(3)赤道上:昼夜。越长短极夜等长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的。

3、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如果地球不自转,只要公转也会产生昼夜更替,只不过昼夜更替时间较长,为一年。昼夜长短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4.四季的形成(1)成因: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2)天文意义上的四季①夏季:一年中白昼、正午太阳高度较的季节。②冬季:一年中白昼、正午太阳高度较的季节。③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季节。昼夜长短较长大较短小过渡一、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的地

4、理意义(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约23.5°,其他版本为23°26′)之间往返运动。(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及极昼、极夜、五带的范围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也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23°26′,南北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66°34′。(3)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呈正相关,随黄赤交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2.黄赤交角变化对地球的影响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变化→五带范围变化和气压带、

5、风带移动范围的变化→气候分布范围的变化→自然带分布范围的变化。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一直在赤道上,各地不再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没有四季的更替。如果黄赤交角为90°,太阳直射点在南、北两极点之间来回移动,全球都有直射现象。(1)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1/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1/2热带范围。(2)β=90-2α=北(南)温带范围。(3)μ=α=90-极圈的纬度数=1/2晨昏线移动的纬度范围=北(南)寒带的范围。由此可见,黄赤交角的变大或变小将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的变化。(2)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

6、有()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1)D(2)C。(1)根据图示信息,该地冬、夏正午的太阳都在南方,且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5°52′,可判断出该地应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2)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冬至到春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室内的日照面积应逐渐减小。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图解昼夜长短2.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1)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2)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阳光直射

7、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随纬度升高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北极附近有极昼,夏至日时,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长;极昼范围最大,到达极圈。南半球反之。(3)冬半年(秋分→冬至→次年春分):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随纬度升高夜越来越长,昼越来越短,北极附近有极夜,冬至日时,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短;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南半球反之。3.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小时

8、数。(2)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方法是:昼长=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