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技巧》PPT课件.ppt

《初中语文技巧》PPT课件.ppt

ID:52272937

大小:219.96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4-03

《初中语文技巧》PPT课件.ppt_第1页
《初中语文技巧》PPT课件.ppt_第2页
《初中语文技巧》PPT课件.ppt_第3页
《初中语文技巧》PPT课件.ppt_第4页
《初中语文技巧》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技巧》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内容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

2、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

3、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七)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八)了解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亲切,

4、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九)写作手法及作用?(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4)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6)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十)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一一)说明方法: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鬃特点(地位、影响等)。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

6、物的特征/事理。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鬃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鬃特点。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一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三)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

7、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四)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一五)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

8、、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