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doc

ID:52279010

大小:6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6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doc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doc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doc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doc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18《孟子》两章设计人:范书颖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3、背诵两文。助读材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

2、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五、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⑴池非不深也⑵委而去之⑶故君子有不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得道者

3、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齿匕跳往助之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舜发于吠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

4、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三、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四中考链接2017年北京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舜发于吠亩之中发:人恒过然后能改过: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饿其体肤翻译:行拂乱其所为翻译: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5、答4、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3分)5、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身体上,行为上要O6、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