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类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ppt

对两类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ppt

ID:52344726

大小:199.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4-04

对两类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ppt_第1页
对两类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ppt_第2页
对两类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ppt_第3页
对两类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ppt_第4页
对两类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两类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对两类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陈颖0103在电磁学解题中,同学往往习惯套用公式,而忽略了其内在含义.这里给出了两类习题的基本解法,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探讨。摘要【一】导体电极分区介质问题中的重要性在具体应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典型分区介质的解法时,同学往往忽略外层导体介质的存在。现以具体例题讨论其重要性如下。例题1.一球形电容器带电量为Q0,两极之间充满介电常数分别为ε1、ε2的两种介质。介质界面与球心共面(见下图)。求介质中的D与E的分布。〖常规解法〗由于介质界面与电场线重合,且属于一维对称情况,电场强度

2、沿径向方向,因此运用公式有:ε0E(ε1+ε2)·2πr2=Q0(r为到球心的距离)则ε2区域中:D2=ε0ε2E=ε1区域中:D1=ε0ε1E=在上题中,用到了“介质界面与电场线重合时,”这一结论。这里,由于静电场的唯一性定理,可以给出证明。由于与介质面重合,因而在介质界面没有法向分量,界面上极化电荷为零。由知:在r1处:ε1区域ε2区域1区:2区:r1表面电荷密度分布为:1区:2区:两值相等。同理计算r2表面电荷分布可得:1区:2区:可见,由于存在不同的电介质,极化面电荷σ/会出现差异,但是

3、内外导体自由电荷分布的自动调整,会使内、外导体面处的总电荷分布是球形对称的。这样电场的分布必然是球形对称的。对于例题1这种解法行之有效。但我们设想去掉例题1中球外r2处导体,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呢?例题2.如下图,只有r1处有带电Q0的导体球,其它条件同例题1。如果我们仍按例题1来解,可算得r2上极化电荷:1区:2区:因为r2处无自由电荷,故总电荷分布不对称。可见内球壳r1处的总电荷是均匀分布的,它们对空间场强的贡献是球形对称的。而在外球壳r2处总电荷密度不均匀,因此它们对场强的贡献不是球形对称的。

4、内外层贡献叠加的总场强必然不是球形对称的。与计算所得场强分布矛盾。结论该方法对例题2的情况(球外无导体壳)不适用。例题1与例题2区别在于例题1有导体壳提供自由电子,是自由电子自动调整才使E球形对称。所以要具备电子调整的条件,使外壳成为等势面,这是此类习题的一特点。〖分析〗题中介质是无限的,能否运用上述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无限远处也是一等势面,而且无限远处的电荷对系统不构成影响,由此解出Q=Eε0(1+ε)2πr2,符合要求。有由静电场中唯一性定理,可知这就是此题的唯一解。所以,无论是介质趋

5、向无限远处,或外包导体,都可以用此法来求解。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静磁场中。例题3.一介电常数为ε的半无限电介质界面上有一点电荷Q,求空间电场分布。例题4.在同轴电缆中填满磁导率为μ1和μ2的两种磁介质,各占一半空间,并介质面为通过电缆轴的平面。设通过电缆的电流强度为I,求解之中磁场的分布。【二】以能量转换与守恒原理为基础的楞次定律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常用楞次定律,通常有“来拒去留”和“跟动”的说法。但在不同的介质中尚需做具体分析,以下是超导介质中的一例。例题5.条形磁铁沿导体圆环中心轴

6、线进入后又穿出,分析环中感应电流方向及两个过程磁铁与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磁场力一直对磁铁做负功,磁铁功能的减少向线圈中的电能转化,而电能最终又在电阻上成为焦尔热。上题中,“来拒去留”的方法的确适用,而且十分方便。但是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呢?例题6.如下图,用超导材料制成的闭合线圈放置在防磁装置中,可以认为不受周围其他磁场的作用,有一个小条形磁铁沿线圈的轴线从左向右穿过超导线圈,并远离线圈,开始时线圈中无电流。〖分析〗超导体无电阻,其自身并不消耗电能,它是一个贮能环。这时,环中感应电

7、流不再与电动势成正比,电流是逐渐积的。完全进入时,环中电流达到了最大。关于这一点,也可以用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来讨论:a.当完全进入时,E=0,电子速度最大,i最强b.离开过程,磁铁引起线圈中变化磁场产生逆时针的电场E/,电子开始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电场力作用,但电子不会立即改变运动方向,其将做逆时针的减速运动,故电子方向还是与刚才的方向相同,只是强度小了。进一步分析:进入过程,磁铁动能的减少转化为超导体环中的电能;离开过程,贮存在超导环中的电能又重新转化为磁铁的动能。符合能量守恒。综上,就电磁感

8、应现象中的相互作用问题,用“来拒去留”的效果判定并不广泛成立。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据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来判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