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1块开发调整对策研究及实施效果分析.pdf

曙1块开发调整对策研究及实施效果分析.pdf

ID:52360264

大小:491.12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26

曙1块开发调整对策研究及实施效果分析.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曙1块开发调整对策研究及实施效果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曙1块开发调整对策研究及实施效果分析段怀宇(辽河油田公司兴隆台采油厂,辽宁盘锦124000)摘要:曙1块主要开发层系为东营组二段和三段两套层系,由于含油井段长,目前井网无法满足两套层系同时开发的需要,难以形成合理的注采井网,同时地层出砂严重,造成井况复杂,给完善井网造成困难: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平面分区、纵向分层的开发理念,以单砂体为目标,重新制定开发部署方案,实现油藏分层开发,提高油藏开发水平。关键词:注采井网:分层开发:改善开发效果1立项背景1.1工区概况曙光油田位于西部凹陷背斜构造带内,曙1块是油田主力断块,上报含油面积3

2、.6km2,地质储量736×104t,标定采收率22.3%,可采储量164×104f。目前主要开发层系为东营组二段和三段。曙1块1992年投入开发,按生产情况划分为基础井网建设、井网加密调整、注采井别确定、注采层系调整四个开发阶段。目前断块采油速度0.15%,采出程度10.9%,综合含水83.1%,处于低速低效开发阶段。1.2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问题1.2.1目前井网无法满足两套层系同时开发的需要纵向上储层在1250m~1900m均有油气发育,含油井段长达650m。两套储层同时开发,会产生层间干扰,影响开发效果。平面上开发井多数是以东三

3、段为目的层,利用“大平台、大斜度”的方式完井,造成东二段井网极不规则,井距最小只有50一80m,井距最大达到260~300m,难以形成合理的注采井网。1.2.2东二段出砂严重,现有防砂技术难以满足开发需要东二段储层埋深较浅,岩石骨架胶结疏松,粘土矿物中的蒙脱石、高岭石极易发生水化膨胀、运移,导致地层出砂。根据油水井作业情况统计,东二段37口油水井198次作业过程中返砂总量167m3,平均单井返砂4.5m3。砂样粒径较细,一般在0.1~O.2mm,近几年利用压裂防砂、机械防砂、化学防砂等技术,防砂效果不理想。2技术原理及简介2.1曙1块

4、分层开发调整对策研究对策一:利用一套开发井网,在断块北部以东二段为目的层,在断块中南部以东三段为目的层,实施层系归位,完善注采层系。对策二:利用两套开发井网,对东二段部署二次开发井网,对东三段实施层系归位,完善注采层系。通过分析论证认为,两种对策均可有效解决断块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但是,采用对策一,断块北部东三段储量无法动用,同时,优化注采井网难度较大,所以,断块分层开发调整采取第二种对策。2.2曙1块分层开发调整思路曙1块分层开发调整思路是东二段储层利用水平井裸眼砾石充填防砂技术,部署以水平井为主的调整井网,实施二次开发;东三段储层以

5、目前井网为基础,利用侧钻、大修等手段进行层系归位调整,完善注采系统。3现场应用情况室内研究工作已初步完成目的层地质特征研究,主要是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录测井信息及生产动态相结合,精细刻画目的层的地质特征。从研究成果上看,曙1块构造主要为一半背斜构造,工区内主要发育一条断层,构造高点位于曙12—119井附近。物源方向为北东向,砂体由北向南逐渐变薄,有利区域砂体厚度在15—30m。油层在有利区域分布稳定,厚度在5~15m。油藏类型为构造一岩性油藏,无统一油水界面。现场实施工作按照方案制定的油水井工作量,截止目前,已实施各类措施15口,有

6、效12口,有效率80%。4实施效果分析评价与调整前相比,断块日产液量、日产油量增加,综合含水下降。与不调整指标预测相比较,累积增油7784t,取得较好的阶段调整效果。曙1块分层开发调整的成功做法,可为我厂其它类似油藏的开发调整提供借鉴。5技术创新点①在曙1块首次应用分层开发技术实施调整,从阶段调整效果可以看出,该项技术是比较适合该油藏的开发调整;②在曙1块首次应用井震结合技术落实油藏构造特征,并与生产动态相互验证,得出较为准确的地质信息;⑧在曙1块首次提出对断块东二段储层利用水平井裸眼砾石充填技术实施防砂,从其它类似油藏实施效果上看,

7、该项技术适合断块开发调整的需要;④在曙1块首次规模实施大修、侧钻技术以完善注采系统,虽然投入成本相对较大,但仍可取得较好效果。6结语①分层开发是针对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和开采特点,采取平面分区、纵向分层的一项开发调整技术,可有效解决曙1块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②通过阶段调整和研究,明确的掌握了曙l块东二段储层的地质特点,以及东三段储层平面剩余油的分布特点;③精细注水是曙l块稳产的基础,在取全取准各项资料的基础上,加快注水井层段重组工作,以保持阶段调整效果。参考文献:[1]韩大匡.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J].石

8、油学报,2007,28(2):73—78.【2]肖武.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方法探讨『J1.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1):58~60.[3】田淑芳等.监测技术在曙光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