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pdf

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pdf

ID:52369233

大小:3.65 M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7

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油田管理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1211邢强席天德薛金泉谢利成(1,3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延安716000;2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6075)摘要:从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等方面研究了特低渗透油流方向推移,水驱油效率高。垂直古水流方向渗透率级差大,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结果表由中心向边部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降低,注入水不易波明:影响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主要有孔喉半径[5]及,造成剩余油富集。从垂向来看,不同期次沉积的砂体同

2、样小、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敏感性等,开发因素主要有工作制度、存在差异,一套层系开发时易产生层间干扰作用,渗透性差、厚注采井网及注入水质等;提出了五点法井网调整完善注采关度小的砂体渗流阻力大、吸水能力差,剩余油富集(图1)。从层系、混相驱等降低界面压力、注水方式调整提高井间动用程度、内来看,受构型的影响较大。作为层系界面的泥质、钙质等不改善水质降低污染等技术对策。[6]渗透层,存在与否对层内注入水的渗流起着重要作用。当不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影响因素;技术对策同期次沉积的砂体间不存在不渗透层时,上下两套砂体是连通特低渗透

3、油气资源在我国油气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的,对注入水不存在遮挡作用。而上下两套砂体间存在不渗透位。但目前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并不理想,存在注水压力层时,则对注入水存在遮挡作用,同样影响剩余油的分布。高、油井供液不足、产量递减快、采油速度低等问题,最终造成高含水、低采收率、剩余油富集、开发效果差的现状。本文从地质和开发两个方面分析了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措施。1影响因素1.1地质因素(1)孔喉半径小特低渗透油藏吸水能力差,水注入地层需要一定的启动压力。究其原因是:①原油中的极性分子导

4、致其在岩石孔隙表面吸附[1],直接与孔隙介质内表面相接触的流体(称之为边界流图1Q1区块1井吸水剖面体)不易发生流动,并且该边界层的厚度与启动压力呈反比关②成岩作用影响系[2]。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压溶、胶结、溶蚀等,对孔隙的形成、保[7]②原油中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为非极性,与极性的存和破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储层非均质性更强。一般水两相共存时,在油水界面产生界面张力,使得油不易从孔隙而言,压实、胶结作用易造成孔隙度减小,渗透性变差,渗流阻表面剥离,从而形成残余油[3]。力大,水驱油效率低;而压溶、溶蚀作用使得孔隙度增

5、大、渗透③液珠通过孔隙喉道时,需要克服贾敏效应产生的附加阻性变好,渗流阻力减小,水驱油效率高(图2)。力,该阻力与孔喉半径呈反比关系。特低渗透油藏孔喉半径(3)裂缝[4]裂缝包含天然裂缝和人工压裂形成的裂缝。一方面,裂缝小,因此需要较高的启动压力来克服该附加阻力。这是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低于同类驱替方式下中高渗油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降低注水压力,提高水驱波及体积,进藏采收率的根本原因。而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另一方面,裂缝有可能形成高渗通道,注(2)储层非均质性入水沿着裂缝迅速推到采油井底,形成注水无效循环,降低水非均质是各类储

6、层共同的特点。引起储层非均质的原因驱开发效果。对于人工裂缝,具备时效性,随着开发时间变长,[8]可分为两个方面:支撑剂撑开的裂缝慢慢闭合,渗透性逐渐变差。袁士义等通①受沉积控制作用,不同微相间、同一微相内部在沉积时过室内实验模拟了不同应力下,裂缝变形引起的渗透性变化。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造成了储层在孔隙度、渗透率、有效结果表明,裂缝变形可使渗透率降低58%-75%。体现在生产井厚度等方面的区别。从平面来看,沉积微相的主体部位渗透性上,日产液量逐渐减低。裂缝闭合以后,注入水会沿着渗流阻好、厚度大,顺古水流方向渗透率级差较小,

7、注入水易沿着古水力小的通道运移。2017年09月1油田管理被砂体切割,往往形成一注一采或无注无采的情况,造成剩余油富集。(3)水质生产井产出水往往矿化度较高,且含有较多的机械杂质。若污水回注,则容易引起孔隙机械堵塞,吸水困难,剩余油富集。2技术对策(1)注采井网调整。五点法注采井网波及系数最高,并且便于后期调整加密。考虑到人工压裂所产生的裂缝影响,可使注水井排的方向平行于主裂缝方向,削弱注入水沿裂缝的指进,提高波及系数。考虑到非均质性的影响,主渗透率方向可适当增大井距,其垂直方向可适当缩小井距。(2)二氧化碳混相驱、表面活性

8、剂体系,降低界面张力的影[10]响,降低注入压力。图2Q区块沙三段储层主要成岩现象(3)多点注水、温和注水、间歇注水。特低渗透油藏由于孔(4)储层敏感性隙半径小,一方面需要较高的驱替压力才可动用,另一方面在粘土矿物是造成储层敏感性的主要因素。粘土矿物中的注采井网间由于压力顶牛容易形成滞留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