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反思 读《一位家长的来信》有感.doc

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反思 读《一位家长的来信》有感.doc

ID:52372061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7

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反思 读《一位家长的来信》有感.doc_第1页
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反思 读《一位家长的来信》有感.doc_第2页
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反思 读《一位家长的来信》有感.doc_第3页
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反思 读《一位家长的来信》有感.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反思 读《一位家长的来信》有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了《一位家长的来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心中感触颇多,本文反映了教育中教师、家长、学生的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下面分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在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最最重要的,很多教育专家都意识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一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见家长对孩子的习惯养成,人格培养的教育是终身的,而且是深刻和不可替代的。在家长的来信中,显示了这样的信息:“2007年,我的长子6岁,我把他送到了当地最有名的学校。老师让家长监督孩子把作业完成,对教育零概念的我,按照古训“不打不成人,棍棒出孝子”进行教

2、育。孩子进入二年级时,我发现孩子完全自我否认。”长子6岁,家长对教育是“零概念”,在当今时代,我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而且2007年左右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模式,所以家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资在孩子身上实际上是一种普遍趋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这位家长何以在孩子已经6岁的时候还是“教育零概念”?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要知道,孩子的很多习惯、人格、性情在6岁之前就开始形成了,甚至有的会伴随终生。有一位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之所以能取得成

3、功,是因为在幼儿园就养成了好习惯。此语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千真万确。所以正因为此,家长才会对孩子进行“不打不成时”,“完全自我否认”这种结果的出现,家长要付很大的责任。不仅是这位家长,我认为所有的家长都应该深思和反省。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对种子前期的营养阳光雨露的浇灌,到它开不出花来的时候,再去怪这怪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遗患无穷。人,棍棒出孝子”的简单粗暴的教育,当“孩子进入二年级当然,编者和家长的用意是反省教育,对此我并不反对。但从信中来看,他把孩子送进了“当地最有名的学校”,我不知道当地的教育水平如何

4、,但能在当地最有名,应该说,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还不至于太落后。我想,像这位家长所说的孩子不愿学习的情况不会太普遍,那么,为什么只有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作为家长是不是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其次,从来信中看,短短几年内,家长总共给孩子转学3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第一,如此频繁的转学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知识的系统性会受到很大破坏。我现在的班上有一个学生,据我观察孩子的智商不低,也很想学好,但就是成绩不理想。经过和家长交流,了解到孩子因父母工作的原因,小学初中频繁转换学校,所以很多基

5、础知识不扎实,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很深的隐患。提及此事,他的父母也后悔不及。第二,3次转学有2次是因为和老师的沟通不利“不得已”转走的。因为家长对老师提的“减少作业量,淡化分数影响”的要求没被采纳。我觉得这里也有值得深思的问题。如这位家长所说,他的孩子上的是当地最好的小学,要求应该比别的学校要严格,所以不可能采纳一个家长提出的“减少作业量,淡化分数影响”的要求,更何况这个家长还是一个对教育“零概念”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不适应就要求学校采纳自己的意见,似乎有些武断和不和情理,毕竟,学校不是某个人的学校,它

6、有自己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更多的时候要面向全体,面向大多数。以中国目前的现状,满足每一个人的教育需求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要完全做到尚有一段距离。那么,作为家长,应该理智的对待这一问题,好好的和校方沟通,给孩子做一个的沟通榜样,告诉他,矛盾是存在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是面对和适应,面对矛盾一走了之的做法是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实际上,转学3次的家长自己也说,不止一所学校的老师对孩子的评价都是“孩子天生贪玩”、“不自觉学习的孩子必须严格要求”。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敏感的家长应该反省,而不是一味责备老师的说法。

7、我假期有幸参与了几次教育夏令营,并在专家指导下阅读了一些学前教育书籍,以我的观点来看,这个孩子贪玩、学习不自觉主要是6岁之前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补的是习惯养成课,而不是转学一走了之。就算是学校的做法都合乎家长心意了,你能保证到社会上也事事顺意吗?毕竟,“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才是我们要学的最重要的课程。第三,信中说,“在和孩子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让孩子产生求知激情的是“成就感”,而让孩子产生求知欲望的是“我要懂得更多”。我得出了一个孩子学习目标推动循环链的结论:

8、我要懂得更多,让孩子产生目标追求,追求目标后产生成就感,产生成就感后,再次产生目标追求。”孩子有成就感才会追求目标,这一点我非常赞同,而且也非常支持这位家长的说法。但有一点要注意,在赏识教育越来越被接受的今天,一些教育专家也提出,挫折教育一样重要。孩子不可能做每件事都有成就感,我想问,如果这事失败了,怎么办?如果这事必须做,但孩子不喜欢,怎么办?没有成就感就不去做吗?最近看了《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其中有很多任务是小孩子不喜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