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ppt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ppt

ID:52384641

大小:324.0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4-05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ppt_第1页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ppt_第2页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ppt_第3页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ppt_第4页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第一节先秦儒家人伦第二节汉代儒家观念第三节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第四节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第一节先秦儒家人伦一、孔子与先秦儒家学派的初创二、孔子的天命观和仁、礼思想三、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四、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第二节汉代儒家观念一、汉代儒学对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董仲舒学说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纳韩非思想,“推天道以明人事”,极力宣传王权神授,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披上神学外衣,建构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二

2、、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第三节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一、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邵雍二、理学的奠基者——张载和程颐、程颢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四、理学的分化——陆九渊、王守仁(倡心学,反对程、朱的心物观)第四节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一、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二、儒家的理想人格三、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1.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2.崇尚气节,正道直行;3.求是务实,自强不息;4.讲究道义,关心他人;5.贵和持中,宽忍平和;6.豁达乐观,以道制欲。二、儒家的理想人格儒家追求“天下大同”、“内圣外王”

3、的理想;遵循“三纲八目”的修养方法以及“穷独兼达”、“正己正人”的修养途径。要求做到: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第六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思考题一、儒家思想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二、简述孔子的思想三、“三纲五常”及董仲舒的学说特点是怎样的?四、如何理解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理”?五、王守仁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应如何理解?六、内圣外王一、儒家思想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1.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儒家学派,提出“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2.战国

4、时期儒家思想分成八派,孟子和荀子是两个最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3.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取得了独尊的地位。4.魏晋时受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5.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耀眼光环。6.宋代至明代形成“理学”成为显学。7.清代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儒家思想的理论形态虽然不断变化,但有其共同的基本特征。二、简述孔子的思想1.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圣人境界。他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为圣人,在德性上可以归为“仁”,在行为上可以归为“孝”,在方法上可以归为“忠恕”;2.孔子把“仁”作为最完善的道德品质和最高的人格精神,认为仁

5、是人人时时可以达到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体的修养。“仁”的品格和“礼‘的规范是分不开的,仁是内在精神,是道德的属性;礼是外在形式,是道德的标准,仁和礼是一体的;3.孔子认为仁之基本为爱,爱之源泉在亲子之情,所以说孝悌是仁之本;4.孔子认为每个人不仅要自己致力于道德修养,还要善于把一己的品德推及他人,这样仁爱精神方可充满人间,而忠恕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5.孔子关于“礼”与“仁”的思想,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自觉,儒家一整套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历史哲学、教育哲

6、学都是从“礼”与“仁”的关系中推衍出来的。三、“三纲五常”及董仲舒的学说特点是怎样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学说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纳韩非思想,“推天道以明人事”,极力宣扬王权神授,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批上了神学外衣,建构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体系。四、如何理解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理”?1.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理”是作为道德的总原则的;2.“理”与“道”、“太极”属同样意义的范畴;3.“理”是宇宙

7、的本源,万物的主宰,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4.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5.“理”也是“气”的本源。五、王守仁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应如何理解?1.所谓“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理解“王学”的关键;2.“致良知”是对朱熹的“致知”命题的修正;3.“致”是“恢复”的意思,“良知”即“天理”。是人人心中本来就有的;4.作为天理的“良知”是在人人心中,不需向外探求;“良知”人人皆有,圣愚皆同,不能“外心以求理”,只能“求理于吾心”,这就是“致良知”;5.所谓“知行合一”,“知”即良知,“行”即“致良知”

8、的道德实践功夫;6.“知”决定“行”,“行”体现“知”,知与行是分不开的,合一的。7.“致良知”、“知行合一”,体现了王学的二重性:既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又反对“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思想僵化。六、内圣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