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pdf

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pdf

ID:52442277

大小:41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7

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pdf_第1页
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pdf_第2页
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pdf_第3页
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pdf_第4页
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3卷第2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1.43No.22011年4月J.XianUniv.ofArch.8LTech.(Natura1ScienceEdition)Apr.2011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宋功明,韩晓莉(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96;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以延安市雷谷川山地型聚落为例,选取庭院为研究对象,宏观分析了黄土高原中、小流域集聚的大量村镇人I:1在城市化进程中,在流域内部和之间迁徙的规律,探索了小流域聚落在动态整合过程中的空间形态,结果提出依托流域的串珠式结构、复合经济和能源利用的

2、庭院规模以及依存山地自然生态的住宅密度等方面聚落生态安全发展的模式.关键词:山地;聚落;单元;庭院;安全模式中图分类号:TU241.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930(2011)02—0266—061背景综述土地利用是自然基础上的人类活动的直接反映,且具有显著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Ⅲ.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与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瞳,且人地关系的矛盾最为突出.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人类需求的满足_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转型,生态相对脆弱的黄土高原中各种地貌单元的住区面临着安全、和谐发展的挑战Ⅲ.本课题组经过多学科专家的

3、理论交流和实践探讨,同时做了大量的现场取证分析,重点对生态最为敏感、脆弱的山地型最小居住单元——庭院空间进行了深入探究,发现庭院空间是当前山地型住区最具活力、且相对稳定的居住单元.尤其对于分散式的山地型住区的适度集中,发展不同规模的庭院经济,将其与城镇经济统筹,对小流域人居环境优化的有序性提供重要的保障.随着对基于庭院单元基础下的聚落发展形态、规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的进一步论证,最终界定出山地型小流域农村聚落组团安全发展的形态与结构、规模和密度,并为其他相似地貌基于庭院的聚落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理论模式(图1).2雷谷川聚落的空间形态的演进2.1聚落的空间分布

4、黄土高原人居环境景观生态住区单元的分布依据地貌条件基本划分为三种类型:山地型、川道型和台塬型.JIl道型的住区主要分布在坡地(村镇)和河床阶地(城镇),典型案例有延安南川河等;台塬型住区主要分布在台塬中心、塬边和主要道路沿线,典型案例有洛川等;雷谷川,作为典型的山地型地貌,其住区主要分布在拐沟、主川道和峁顶(脑畔线)处,少量散居的住宅分布在支沟处(图2).2.2影响雷谷川聚落的现状空间形态演进的要素雷谷川聚落的现状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影响是极为重要的.2.2.1自然因素根据历史记载,陕北黄土高原在3000年以前,分布着茂密

5、的森林(延安市志,1999).两汉时期,陕北逐渐成为半农半牧区,到了隋唐,阴山之南的诸镇戍皆可“并戍并耕”,而地处朔方之南的东夏州(治所在收稿日期:2010—12-24修改稿日期:2011一O3—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008013)作者简介:宋功明(1970一),男,安徽庐江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地域建筑与城市景观研究第2期宋功明等: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267今陕西延安市),当时的边帅就可在当地“征税租粟”[5].北宋时期延安是西夏重要屯田之地和军事要冲,森林植被进一步遭到破坏引.明国十八年(1929)后北方地区大旱,灾民到延安垦

6、荒,次生林屡遭破坏,塬、梁、峁地区的侵蚀量到解放初期,已发展到平均每年流失土层大致1cm,平均森林覆盖率只有17.沟谷割切较密的峁、梁、丘陵地貌形态使得整个地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低,人口密度较小.雷谷川拐沟、主川道和峁顶(脑畔线)处的聚落分布密度较大,支沟聚落分布密度和规模较小.原下坪乡2001年下半年并入蟠龙镇,雷谷川川道总长20km,流域面积87km,人口密度为56.5人/km2.图1聚落安全发展框架图2聚落单元空间分布状况Fig.1Safe—developingframeworkofresidentialareaFig.2Locationofresi

7、dentia1unit2.2.2人为因素除了受自然因素制约外,雷谷川聚落空间形态同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人为要素(如受人群结构、基础设施、当地资源利用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交流方式等)的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聚落沿川道成树型簇壮分布,其中主川道拐沟聚落最大(盘龙镇便位于此).克服交通不便的因素,其他规模在40~80户左右的村落分布在主川道沿交通干线处,相对于与主沟口距离的远近,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支沟聚落人口为2O户左右,最少为6户,主沟末梢为6O户,下坪为近80户,其他在6O户左右不等.目前受经济、交通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