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doc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doc

ID:52507367

大小:6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28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平定师范附属小学陶小玲有句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冃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的学习。进入知识经济的吋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具有必要性的。一、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反思起点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

2、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在教学数学第四册“估算”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题:“四年级的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例式为:49x104二生交流汇报出两种估算方法:A:50x100=5000;B:50x110=5500C:49X100=4900;学到正确的估算方法,学生很高兴,似乎应该告一段落了,但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估算的内涵:符合实际,接近准确值,可以II算。所以我抛出问题「谁的估算

3、好一些,为什么?’‘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学生领悟到:在购物活动中,应该多准备一些钱,第二种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接近准备结果,计算也方便。为什么第一种和第三种不好呢?为什么?第一种和第三种估的太小,在实际生活中带的钱是不够的。这种对答案本身重视审视、评价的过程,从而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学习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经验时,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反思则是从经历中提炼岀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为他们的以后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记得我在“长方形的周

4、长的”教学中,揭示例题什么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和后,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探索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思哪种方法更具普遍价值,从中得出了“长方形周长的”的算法。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并找出其中一些方法的不足,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理解的,可接受的,喜欢的算法。又如我在教学直角的时候,我补充了判断直角的练习,画出的三个角,有学生说都是直角,有的说一个也不是,有的说只有一个是,怎么办?同学们都决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比看,实践证明只有第二个才是直角。随即我又请学生完成教材上的一组判断直角的题目,在反馈中大家对第3个

5、角产生分歧:一部分学生与教材课件给出的答案一样,认为是直角;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是钝角。面对不同的意见,我让学生自己解决争议,他们纷纷拿起三角板再一次比较,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动手。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这个角确实比直角大一点。全班达成一致,虽然很接近直角,但应该算作钝角。这吋,我请同学们说说,通过刚才的练习,有什么收获。他们的回答表明不能迷信眼睛所看到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例如在最近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让学生自主探寻长方形周长的测量办法。学生1提出:“用绳子在长方形的四周绕一圈就是它的周长?”学生2我量出每条边的长加起来就是长方

6、形的周长(该生示范操作)学生3随后发言:“我只要量出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就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该生示范操作)这个案例中,当学生2对学生1发表的“直接测量”方案提出异议时,当学生1提出质疑时,学生无疑会产生反思,完善理解。这些,都得益于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评价。没有反思的课堂倾听是被动的、肤浅的,学生的数学智慧是接受式的。反之,带着反思的课堂倾听是生动的,有效率的,是我们所追求的。三、在形式各异的反思中,巩固学生反思习惯“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但这种建构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

7、的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最终达到-致。这方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1、教师引导促反思。例如,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我班有个学生做应用题时有…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及时在课堂上演示他的作业,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随后,我说“爸爸有5元钱,妈妈有10元钱,-共有多少钱?”小家伙有些着急了,马上说」共有15元。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下舌头,立

8、即传身改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