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课件 湘教版.ppt

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课件 湘教版.ppt

ID:52552598

大小:669.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4-10

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课件 湘教版.ppt_第1页
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课件 湘教版.ppt_第2页
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课件 湘教版.ppt_第3页
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课件 湘教版.ppt_第4页
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课件 湘教版.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课件 湘教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城市化过程、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及其意义1、概念: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3、意义(1)文化、思想、观念(2)工业(工业化与城市化)(3)产业结构(4)城乡差距(5)科技、信息城市化的意义1、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2、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3、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4、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2、5、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拓展1——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方法技巧点拨:逆城市化现象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空间: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含义: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中心城区城市郊区乡村或小城镇郊区化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迁移方向中心城区向郊区城市向乡村、小城镇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减少

3、乡村人口数量减少增加不同点拓展2——结合产业构成来分析城市化水平拓展3——结合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分析城市化水平方法技巧点拨:(2008年四川卷)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3,回答1—3题。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A.10%B.20%C.30%D.40%B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

4、段DC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三、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

5、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07全国卷)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B.乙C.丙D.丁D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C四、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2)水文(3)地形(4)生态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自然地理环境:1、下垫面原有性质(地形地

6、貌、河流、植被);2、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了大气环境(改变了大气环流);3、原有河网系统受到强烈的破坏和改变;4、生产和生活污染物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06江苏)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6.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D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C(1)热岛效应是人类活动对城市区域气候影响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早在18世纪初,

7、学者(Howard)就发现伦敦市内外气温存在差异。此后,随着城市的发展,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及人群健康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各国学者研究过的不同规模城市中,无论其处在何种地理纬度和地质条件,市内的气温都高于郊区。而且当系统天气微弱、冬季和夜间静风无云时,热岛的强度最强。城市内外温差以最低温度最显著。随着城市的人口、面积、性质不同,热岛强度最大值一般在2~7℃城市“五岛”效应(2)干岛、湿岛、雨岛、混浊岛效应由于城市下垫面的差异与排水系统发达、地面比较干燥,因而城市水汽蒸散量小于乡村。另一方面,城市中工业生产

8、中排出的水汽又使空气湿度增加。但据估计,人为水汽量尚不足自然蒸散量的1/6。因而在绝对湿度的空间分布上,市区小于四郊,形成了所谓“干岛”,尤以夏季晴天白天时为甚。夜间,地面迅速冷却,气温直减率减小,水汽向上的湍流输送量也随之减少;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市区气温较高,因而水汽凝结很小。所以在近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