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桩基大吨位静载试验

某工程桩基大吨位静载试验

ID:5258036

大小:1.09 M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07

某工程桩基大吨位静载试验_第1页
某工程桩基大吨位静载试验_第2页
资源描述:

《某工程桩基大吨位静载试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某工程桩基大吨位静载试验孙波(秦皇岛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河北秦皇岛064000)摘要:文章介绍了桩基大吨位静载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测桩,为大吨位桩基的静载试验提供了经济、安全的方法。关键词:大吨位桩;静载测试;桩基检测近年来,国内建筑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各地的大型建筑越来越多,桩基础中大直径高承载力灌注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普通的反力装置已经不能满足对其承载力的检测的需要。我们在多年桩基检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摸索出一套桩基大吨位静载试验方法。现以某高架桥工程桩基静载试验为例介绍如下。厚度为10cm。沿桩长每50cm设置双向钢筋网(采

2、用Φ20钢筋双向@10cm)一片,至桩顶共设置4片钢筋网片。钢筋绑扎成型后,开始支设桩墩帽模板,采用钢板箍,钢板箍的内径尺寸为φ1.6m,钢板箍高1.7m,钢板厚度为8mm。1工程概况某高架桥,桥梁全长2078.98m。全桥共设61墩,桥梁基础采用灌注桩,桩基均为摩擦桩。共有灌注桩348根,其中直径1.2m灌注桩76根、直径1.5m灌注桩264根、直径1.8m灌注桩8根。本次静载试验桩桩号为51-2,设计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7300kN,依据JGJ106-2003规范,本次静载试验最大加载值为14600kN。为保证安全,JGJ106-2003规定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

3、大加载量的1.2倍。对于本次静载试验,堆载量不得小于17520kN,考虑实际施工中的偏差等因素,本次静载试验堆载量为18000kN。试验桩墩帽立面示意图钢板箍平面示意图钢板箍支设完成后,采用C50混凝土灌注至原地面以上50cm,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砼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顶面抹面压光,作为静载试验的支撑面;混凝土达到终凝后采用土工布覆盖,并洒水养护不少于7天。3堆载方法本次试验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即由主梁、次梁和2场地及桩头处理以试桩为中心,在20m×20m的范围内将挖填部分用级配重混凝土块搭成压重平台,根据试验需要在平台上对堆放配重,构成加载反力系统。加载采用电动油泵驱动4个5

4、000kN油压千斤顶。压力值由压力传感器给出。试桩的沉降变形,通过对称布置于桩头的四个位移传感器测量。加载及数据记录由徐州建工研究所生产的JCQ-503B全自动桩基静载检测仪自动完成。砂分层碾压密实至地坪,再用级砂填500mm至桩头标高,碾压硬化。检测前将原有钢筋笼接长至原地面高度以上50cm,螺旋箍筋间距10cm,延长至地面以上50cm。为保证混凝土密实,地面以下5m范围全部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桩顶面人工凿平,浇注C15混凝土垫层,宽度出钢板箍外15cm,收稿日期:2009-07-24修回日期:2009-08-22作者简介:孙波(1977-),河北秦皇岛籍,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

5、建筑工程、建筑材料、工程质量检测工作。14试验主梁采用箱型梁4榀并排,次梁为箱型钢梁2榀。8根地梁,8根扁担梁,由16根拉杆连接,把两个支撑墩的混凝土配重块固定在次梁上,保证了整体堆载物的稳定性。两个支撑墩的混凝土配重块既作为上部荷载的支承又可以为整个试验提供反力,这样就地降低了平台上部的堆载量,也降低了堆载高度,使整个压重平台更加稳定安全。4检测过程检测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分10级加载,每级加载量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汇总表为1460kN,其中第一级取分级荷载的2倍为2920kN,最大加载量为14600kN。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

6、min测读一次。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5检测结果本次静载试验共历时23小时,最终沉降量为7.66mm,试验结果表明该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参考文献:(略)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曲线图(上接第47页)AT89C52的地址总线宽度可经74AS573锁不同的智能处理单元完成不同的功能,满足了整个系统实时高精度控制的要求。存器扩展为16位,数据总线宽度为8位,TMS320C32的数据总线宽度为32位

7、,地址总线宽度为24位。IDT7130的数据总线宽度为8位,地址总线宽度为11位,由于器件选择恰当,因此和AT89C52及TMS320C32之间的接口不存在总线宽度匹配问题,在烟支紧头自动跟踪系统的研制中,我们设计构成了系统通信接口电路。图1是烟支紧头自动跟踪系统硬件原理框图。从该图可以看出,DSP主要接收外围高速运行中的核放射源(烟条密度传感器)、烟支同步(光电轴编码器)等传感器信号,并完成系统核心运算处理、判断等主要功能,输出控制执行机构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