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病急救与预防.ppt

夏季常见病急救与预防.ppt

ID:52667422

大小:4.15 MB

页数:66页

时间:2020-04-12

夏季常见病急救与预防.ppt_第1页
夏季常见病急救与预防.ppt_第2页
夏季常见病急救与预防.ppt_第3页
夏季常见病急救与预防.ppt_第4页
夏季常见病急救与预防.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夏季常见病急救与预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夏季常见病的急救与预防科普健康知识讲座中暑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高热环境+体温调节障碍体温↑、无汗、皮肤干、晕厥等病因高温环境>35°C超负荷的体力活动、剧烈运动缺少防暑降温措施疾病影响:发热、心血管疾病、甲亢等其他因素:老年人、儿童、产妇、肥胖者等病因及诱因高温环境作业温度>35℃、湿度>60%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临床观察表明,人的体温:1)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2)低于22℃

2、时,可能导致死亡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4)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5)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人体能耐多高温度?35℃-是关系安全生产和人们健康的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温度,是高温和中暑的预警温度。人的体温通常维持在37℃左右,而皮肤在正常情况下为33℃。这4℃之差,使得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得以向皮肤传送,然后再经过皮肤的辐射、蒸发和空气对流将热量传送到体外。因此,环境温度要低于33℃,人体才会感到舒适。如果气温超过33℃,人体

3、便会产生炎热的感觉,这时人体的汗腺开始“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来散发体内蓄积的热量。35℃时,浅静脉就会出现扩张现象,皮肤微微出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这时对于个别年老体弱散热不良者来说,需要进行局部降温,以免出现不良症状。35℃!中暑预警线促使中暑的原因获取过多外源热量产热量增加散热障碍汗腺功能障碍或衰竭体内严重缺钾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辐射是散热最好途径。气温15-25℃时,辐射散热约占60%,散热最多部位是头部(约50%),其次为手及足部。温度33℃时,辐射散热降至零。传导与对流通过对流,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

4、变暖,变热的热物质分子离开,而较冷的物质分子则取而代之,逐渐又变热,如此反复进行。水传导较空气快240倍蒸发每蒸发1g水,可散发2.4kj(0.58kcal)的热量。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高温对神经系统具抑制作用,初期使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映不敏捷,肌肉工作能力低下,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待体温增高到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功能失控,出现谵妄、狂躁,最后深度昏迷。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2)心血管系统;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

5、死,易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这时心输出量降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而影响散热。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3)呼吸系统:过度换气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且Pa02并不升高;肺血管内皮由于热损伤会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4)水、电解质代谢:出汗是高温环境中散热的主要途径,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出汗量的最高生理限度约6L,汗中氯化钠含量约为0.3~0.5%,大量出汗常使人体失水和失钠。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5)泌尿系统:高温出汗多,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

6、下降,尿液浓缩,出现蛋白尿及细胞管型尿,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红蛋白尿,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重暑:大量出汗、口渴、体温轻度升高:体温>38°C、脉快而弱、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周围循环衰竭:晕厥、昏迷、高热、体温>41°C严重者出现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段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眼花、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此时患者体温多为正常或略偏高。轻症中暑先兆中暑加重,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包括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

7、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心率加快。此时体温轻度升高。诊断(1)热痉挛(2)热衰竭(3)热射病重症中暑(3)重症中暑:(死亡率达5%~30%)除上述症状外,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或发生热痉挛者。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发病机制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中,由于大量出汗,使水和盐丢失过多,如仅补充大量水而补盐不足造成低钠、低氯血症,导致肌肉痉挛,并可引起疼痛。高温下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钠约0.3%一0.5%,大量出汗后仅饮不含盐的饮料,可

8、致失盐>失水,从而引起热痉挛。发病机制热衰竭因过多出汗,导致失盐失水均较严重;也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从而引起周围血管过度扩张,循环血量不是,发生虚脱、休克症状。发病机制热射病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生理性散热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起初,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以增加心输出量和呼吸频率、扩张皮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