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doc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doc

ID:52850984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31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doc_第1页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doc_第2页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doc_第3页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doc_第4页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摘要: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为国家和社会承担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但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需加以改革。在充分考虑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应该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上应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要实现“三对接”;模式运行上要有相关制度保障。关键词: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累计培养了8000多万名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2000多万名毕业生,职业教育共为国家输送

2、了1亿多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但是,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本文主要就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加以论述。一、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它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与全过程的总和。[2]据此,笔者认为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

3、模式是指作为教育机构的高师院校及其教育工作者,以及用人单位所普遍遵循和认同的关于培养非师范专业人才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及职业教育理论为造就合格人才而构建并经实践形成的某种标准化培养样式和具体运行机制。目前,高师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非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高师院校受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培养出的毕业生距离实现和企业、行业的“零对接”,以及高薪就业的目标相去甚

4、远,而且就业出现让人颇为费解的怪相: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造成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人才相脱节,不适应社会的需求。究其原因,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的由来始于高等师范教育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师范教育起步较晚,且历来采用封闭定向为主的教育体制,直至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我国的师范教育才真正开始走向开放型教育之路。[3]高等师范院校开设非师范专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师范转综合”以后的高师院校,由于其前身的师范背景,师范专业教育的

5、优势比较明显,而非师范专业相对来说办学较为仓促,对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缺乏充分的论证,师资往往就是培养师范生的原班人马,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沿用师范生的方法和培养模式,这使得高师院校对于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在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处于相对僵化状态。二、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精神,在充分考虑高师院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实际,非师范专业应该建构满足当代人才评价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6、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要体现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校企合作、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要实现“三对接”一一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还应体现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优化整合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优势互补。(一)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四特征”。1.厚基础。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据专业的不同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

7、这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基础。在设置通识类、专业类课程时,应该体现时代性和精炼性,要提高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宽口径。市场对人才需求愈来愈呈现多元化、复合化的趋势,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单一能力而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毕业生在具有厚实的基础知识之上,还应具备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确定专业方向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不应该因为强调专业方向而缩小专业口径。为实现宽口径,可以开设“文、史、经、哲”等方面的选修课,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恰恰是高师院校的优势所在。3.有特色。应根据地方区域经济

8、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已有优势,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要避免"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过分重视人的使用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单一素质转变为培养综合素质上来。同时,还应体现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优化整合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