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0-抽样技术发展简介[1].pdf

讲稿0-抽样技术发展简介[1].pdf

ID:52889450

大小:194.9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3-31

讲稿0-抽样技术发展简介[1].pdf_第1页
讲稿0-抽样技术发展简介[1].pdf_第2页
讲稿0-抽样技术发展简介[1].pdf_第3页
讲稿0-抽样技术发展简介[1].pdf_第4页
讲稿0-抽样技术发展简介[1].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讲稿0-抽样技术发展简介[1].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抽样技术的历史概况1776年,法国经济学家麦桑斯在其所著的《法国人口论》中,以部分地区的人口清查数来推算全国人口。178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建议用某些地区的出生率来推算整个法国人口,并对推算误差进行了研究。1802年,他在全国挑选了30个县,对连续三年内出生的人数进行了调查,得出人口出生率为35.27‰。1853年,曾提出统计结果稳定性的“平均人”理论的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莱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提出在家庭收支调查方面采用“代表性”调查。1861年,英国的威廉·法尔在人口普查中利用了

2、部分抽样。19世纪末,任美国联邦劳动委员会委员的赖特,在国家工业和劳动统计中曾提到使用“代表性”的样本。1挪威首任中央统计局局长凯尔是竭力提出并推广抽样技术的先驱者,他在1895年于瑞士伯尔尼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根据1894年由他自己亲自组织进行的关于挪威退休金和疾病保险金抽样调查的经验(调查项目60多个,样本人数8万),提出了所谓“代表性调查”的抽样方法,首次引入了抽样的概念。他将代表性调查定义为“根据抽样设计,从总体的正常‘代表’中合理地收集数据”,认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不是取决于观

3、察数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正确的代表性方法”,主张“按照一个以过去统计调查为基础的合理方法来选取样本单位”,也就是按照调查者的主观判断来取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目的抽样。由于凯尔没有提出完善的推断理论和解决如何检验“代表性”的问题,因此他的观点引起了激烈争论。21899年,在俄国彼得堡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凯尔继续捍卫“代表性调查”的方法,并且强调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社会经济调查,也适用于农业和林业,还提出了分层的思想和控制调查结论、便于统计分析的主张,呼吁研究和发展这一方法的实际和理论的各个方面

4、。国际统计学会任命一个分委员会来充分讨论这个问题,并且要求提出研究报告。1903年,第九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在柏林召开,对“代表性方法”进行肯定,并建议继续进行研究。此后,相继出现了随意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等非概率抽样形式,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得到应用。但非概率抽样毕竟不够科学,例如1936年美国《文学摘要》杂志用随意抽样方式和1948年美国盖洛普(Gallup)咨询公司用定额抽样方式对总统选举所作的推断预测都遭遇了失败。3随着代表性方法逐步被接受,争论的焦点开始集中在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上。德国统计

5、学家波特基维茨(1901年)和英国统计学家鲍莱(1906年)都提出应以概率论作为抽样的理论依据。1908年,英国的戈塞特提出了小样本思想和t分布理论。1923年,费希尔提出了方差分析法,完善了小样本理论,阐述了实验设计原理。英国统计学家蒂配特编制了历史上第一张《随机数字表》。1924年,国际统计学会成立“抽样方法应用研究委员会”。1925年,在罗马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发布了鲍莱的《抽样精确度的测定》和丹麦统计学家詹森的《代表性方法的实践》两个报告,首次对随机抽样和有目的抽样进行了比较研究

6、,提出了要按照概率原理给每个单位都有被抽中机会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肯定了抽样方法的科学性。41934年,波兰统计学家尼曼根据概率论的原理提出了置信区间的推断理论,此后又提出了分层抽样的样本最优分配原理和方法,改进了整群抽样设计,探讨了比率估计方法和双重抽样技术,研究了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并从对比研究中进一步肯定了随机抽样的优越性。印度著名的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从1931年开始在他创办的印度统计学院中进行了一系列抽样调查实践和研究工作,他提出了“费用函数”和“方差函数”的概念用于设计最优抽样方案,创

7、立了估计复杂样本方差的“交叉子样本”技术,在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印度的另一统计学家苏克哈特米对分层抽样和非抽样误差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在他们的带领下,印度的抽样技术、尤其是农业抽样技术处在了世界领先水平。5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推广应用抽样技术的国家之一。美国劳工部在1937年采用比率估计和置信区间的方法进行了全国失业情况抽样调查,在1938年采用了多阶段抽样方法,在1942年对各阶段抽样进一步采用了非等概率抽样和比率估计方法,并且进行了控制非抽样误差的设计。1935年,美国

8、进行了消费品购买量抽样调查。不久,美国农业部开展了农业抽样调查。1943年,美国进行了劳动力月报抽样调查,后来发展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一项调查——现时人口调查(CurrentPopulationSurvey)。在美国抽样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中,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抽样专家,如戴明(W.E.Deming),汉森(M.H.Hansen)、赫维茨(W.N.Hurwitz)、麦多(W.G.Madow),基什(L.Kish),科克伦(W.G.Cochran),耶茨(F.Y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