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ID:5292700

大小:202.38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07

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_第1页
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_第2页
资源描述:

《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孟玉静摘要:基于马克思的流通以及分工与协作理论。产业集聚的动因包括:(1)企业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费用选择特定的区域从事生产,推动了产业集聚;(2)集聚区域形成以后,追求与分享集聚区域的集体生产力II成为企业选择集聚区域的主要原因,由此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集体生产力Ⅱ的产生源于分工与协作引起的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以及配套投入的节约。这为我国形式多样产业园区的建立与运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业集聚;集体生产力;分工;协作一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内涵生产社会化使得整个区域的生产力超过了单个企业分散生产时生产力的蒋南平(2011)认为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自觉探索和践行当总和,产生了一种新的集体生产力。我们将在集聚区域由于企业之间的代的普遍真理特别是普适价值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木原理,是研分工与协作所产生的集体生产力作为集体生产力Ⅱ。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点。逢锦聚当集聚区域形成以后,追求与分享集聚区域的集体生产力II成为企(2010)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业选择该区域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集聚区域,整个区域的理与中

3、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当代中国,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使用的劳动力和设备等要素也不断增加,生产的产中国面临的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品越来越细化,企业之间的协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分工与协作结合。张宇(2oo8)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在更大范围内深化,产生了更高的集体生产力II。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济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不断相结合的过程。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集聚。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动力机制分析2.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集聚(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与我国产业集聚的现

4、状集聚区域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产生集体生产力II,进而推动了产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要素业集聚。在工场内部。分工与协作产生集体生产力I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企方而:一是工人和工具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二是工人之间的竞争提高了业的集聚,也包括上游企业、下游企业、辅助性产品制造商、相关服务工人的工作效率:三是生产资料的节约。在集聚区域,分工与协作产生性机构以及基础设施提供者的集聚。20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集体生产力II的原因与上述原因非常相似,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地理学的发展,学者们从不

5、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动因进行了卓有成效(1)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分工与协作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因此在工场内部,分工与协作带来的优越性在于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并本文下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工与协作理论给予产业集聚动力机且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一也发生了变化——劳动的专业化使劳动者只从事制新的阐释,并结合我国现状,对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提局部劳动,他的片而性手艺迅速熟练和提高;工具的专门化则不仅提高供参考意见。劳动的效率,而且为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准备了技术条件。对于产业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聚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以民营聚而言,如果企

6、业之间进行垂直分工或职能分工,使得不同的企业可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专业化生产区在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随处可分别专业化生产产品链上的某个环节步并提供给其他企业。此时,由于见。如浙江温州的柳市是“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绍兴柯桥是“中国轻每个企业只从事产品生产中的局部生产,专门化和高技术水平的机器设纺城”;广东中山占镇是“中国灯饰第一镇”;顺德是家电企业、家具备在生产中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企业片而性的生产能力必然得以提企业和花卉的“两家一花”企业的集聚地;江苏昆山是计算机组装的制高,从而集聚区域每个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都得到提高。从集聚区域生产造基地。的最终产品的角度而言,最终

7、产品的生产力提高了。此时新的、社会劳(二)基于分工与协作理论的分析动的生产力——集体生产力II,由于集聚区域每个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1.两种含义的集体生产力高而产生,最终使得整个集聚区域的生产力超过了中一个企业分散生产(1)集体生产力I时生产力的总和。马克思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论述了分工与协作。分工是协作(2)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存在的前提,协作是分工的基本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分工一方面在同一产业内部,单个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领先提高劳将工人变成局部工人,生产的产品全部操作由这些局部工人联合体来完动生产力,领先提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