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技术而技术.pdf

不为技术而技术.pdf

ID:52935153

大小:1.51 M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2

不为技术而技术.pdf_第1页
不为技术而技术.pdf_第2页
不为技术而技术.pdf_第3页
不为技术而技术.pdf_第4页
不为技术而技术.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为技术而技术.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名师档案ArchitectProfileNotDesignonlyforTechnique:InterviewwithArchitectLiXinggang不为技术而技术——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采访:杨永悦图片提供:李兴钢建筑工作室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人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98年入选法国总统项目“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在法进修曾获得“中国建筑艺术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2003年起担任“鸟巢”——国家体育场的中方设计主持人摄影:张广源22atd威尼斯双年展现场李兴钢,国家体育

2、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的身份足以让人关注,历经了重大工程的风风雨雨,但在我眼中他还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里常见到的那个熟悉的身影,只是多了一份淡定与沉着。我们在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间隙匆匆进行了一些交流,直到他在国外布展完成回国后再次进行了访谈。访谈Atd:您刚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回来,能谈一下此次展览吗?有哪些是你印象深刻的,或对你有所启发的?李兴钢:“普通建筑”是此次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由建筑师张永和与作家阿城分别策划了两个部分的展览,阿城这部份的主题是“日常生长”,主要展出了摄影师王迪的作品。可能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拍摄了一些六七十年代的普通住宅和工

3、厂,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老房子在他的照片中有一种静谧感,特别是对于在里面生活和成长过的人来讲有一种情感在里面,看他的照片你能感觉到蕴藏在这些普通建筑中的诗意;张永和策划的部分主题是“应对”,就是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产生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这些是建筑师很重要的工作,直接决定了建筑的成功与否。他邀请了包括我在内的五位建筑师来参加这个展览。对我来说,参展主要是为了交流,看看其他建筑师和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他们在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和思考。威尼斯双年展可以说是建筑和艺术方面的顶级展览,许多建筑师和艺术家带来了他们的最新作品,其中一些探索性的作品给我印象深刻

4、,虽然在目前还不太具有实际的操作性,但会给人很多的启发,因为它们是从未来的角度来思考建筑问题和城市问题的。Atd:此次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是“普通建筑”,你对这个概念是怎么理解的?李兴钢:谈到普通建筑就会涉及到那些地标性公共建筑、明星建筑以及对应的公共活动和特殊事件,普[1][2]通建筑所对应的是“广矣普矣、推而行之”的大众日常生活。在我们中国城市和建筑的传统和历史中,固然是把庙堂建筑推到至无上的高度,但普通的城市民居、乡[3]土建筑、私家园林……是构成大量性的,朴实无华却有着动人的深度——如果前者是“丽且弥”的天,后者就是“普而深”的地;两者相得益彰,

5、共同构成壮美而深邃的城市。同时人工的城市、建筑与自然之间总能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和谐,这来源于中国人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atd23“纸砖房”的建造方式非常直接:包括“纸箱砖”的强化/防水构造和砌法、“纸管梁”的联结/防水构造和与砌体的连接等。由于现场不能做地下基础的限制,设计了浮置在网眼编织袋(内装级配砂石)上的纸管“筏板”做法,也与威尼斯在海中淤泥层上建造漂浮城市的传统暗合,是一种典型的减震构造。摄影:张广源这样的传统对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构成批判性的意义:一方面,当下中国各地大中小城市不断推出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大多缺乏根基和背景,最终成为孤独的都市

6、存在物,失去传统中与普通建筑相互依托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中国“量大面广”的普通建筑,比如城乡住宅等,却简陋而缺乏应有的设计与建造质量,或因为追逐商业利润而缺乏应有的专业思考,缺乏源于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民间智慧,也缺乏建筑师的真正关注;其实,普通建筑完全应该成为可以构成无与伦比的深度和广度的艺术性创作平台,对当代中国城市尤其如此,因为当代的中国城市特别是普通建筑渐渐失去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到现在和未来中国当代城市的构成乃至人们的生活。普通建筑是影响城市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词,应该成为建筑师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和实现职业价值的最佳机会和“主战

7、场”,对当代中国建筑师尤其如此。Atd:您之前也参加过许多展览,是什么启发了你做“瘦-漏-透-皱”这件装置作品的?它是为哪些展览创作的,主要表达了你对哪些问题的关注?李兴钢:“瘦漏透皱”通常被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至关重要的太湖石的评判标准,也完全可以构成对现代建筑的描述和评判:“瘦”描述了建筑的外形或形体,“漏”描述的是内部的空间变化,“透”描述了建筑中的取景,而“皱”则可描述为材料和肌理。“瘦漏透皱”一号为美国People’sArchitecture基金会主办的“一砖一瓦建亚洲”项目而创作,参加了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大声展”;“瘦漏透皱”二号为德累斯顿

8、“活的中国园林”展而创作。这一系列作品介于人工和天工、建筑和非建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