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柱选择规则.pdf

毛细管柱选择规则.pdf

ID:52963507

大小:799.5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4-04

毛细管柱选择规则.pdf_第1页
毛细管柱选择规则.pdf_第2页
毛细管柱选择规则.pdf_第3页
毛细管柱选择规则.pdf_第4页
毛细管柱选择规则.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毛细管柱选择规则.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要选择一根合适的商用毛细管柱,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固定相、内径、柱长、膜厚。下面分别就这些因素加以讨论。1、固定相色谱理论上讲,选择固定相首选遵循相似性原则,即:用非极性固定相分析非极性物质,用极性固定相分析极性物质,用含芳香基团的固定相分析芳香族化合物。在填充柱时代,这个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那个时候,分离度是首先需要把握的关键因素,分不开,就没办法想其它。它的理由在于塔板理论的推论,即:组分在固定相中有越大的溶解度,同样的溶解度差异就会产生越大的分离度。但是在毛细管色谱时代,分离度不再始终是分析的首选问题。毛细管具有几十万块塔板,如此大的柱效率,以至于

2、不再需要充分考虑分离问题了。这个时候,样品兼容性、使用温度、稳定性、柱流失情况等,都可能成为选择的主要理由。例如分析甲醇乙醇丙醇等低级醇类,正常应选择wax类高极性色谱柱。但是在杂质较少的情况下,选择DB-1这样的非极性柱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使用寿命。具体选择主要依据以下规则:1)、因为非极性毛细管柱具有明显的稳定性、高使用温度、良好的色谱峰型等有利因素,因此易分离物质应首先选用极性小的色谱柱。2)、分析氢键型物质用氢键型PEG柱更佳。3)、轻烃或永久气体用Plot柱更佳。4)、高苯基固定相对芳香族物质保留能力更强。但是分析二甲苯等芳烃异构体,首选Wax类强极性色

3、谱柱。2、内径毛细管柱理论塔板高度与内径成正比。因此相同长度的毛细管,内径越小柱效率越高。但内径越小,通常意味着柱容量的减小,在分析低含量组分时,对检测器灵敏度和进样口分流能力的要求越高。因此在选择内经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样品分析难点在于分离还是检测。对于分离困难的样品,首选较小口径的色谱柱;对于含量过低检测困难的样品,首选较大口径的色谱柱。在没有分析难点的情况下,选择小口径毛细管柱可以缩短柱长,减小分析时间。下面一张谱图,可以看到不同口径毛细管柱的分离效果。下面一张表格,是不同口径毛细管柱理论塔板数的参考数据。柱效率中的小字,是另一公司的测试数据。3、柱长。柱

4、长增加一倍,理论塔板数增加一倍,但同时分析时间也增加一倍,分离度由于与柱长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理论上就只能够得到0.414倍的增加,但实际得到的收益要更小。虽然如此,在分离度难以达到的时候,选择更长的毛细管柱,仍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4、膜厚。膜厚并不能直接影响毛细管柱的理论塔板高度,但他直接影响色谱柱的相比。越大膜厚,色谱柱的柱容量就越大,组分出峰的时间就越晚。在需要更大的进样量的情况下,首选厚膜色谱柱;在需要快速分析的情况下,首选薄膜色谱柱。其他讲座资料看>>>学习气相色谱跟yuen72老师入门毛细管色谱柱的一个经常被遗忘的重要参数就是膜厚。当我们选择一个毛

5、细管柱的时候,通常都是指出固定液类型(毛细管柱商品名称,如DB-1)、内径(如0.32mm)、长度(如50m),很少顾及到膜厚。事实上,膜厚对分析的影响是巨大的。下面给出2张不同膜厚色谱柱的分析结果对比图,请朋友们比较两张图中不同膜厚谱图的差异,并试着用塔板理论加以分析。谱图对比情况分析:从谱图可以看到:1、厚液膜色谱柱出峰时间明显增加,液膜厚度增加一倍,出峰时间增加接近一倍。2、厚液膜的分离度略有增加。膜厚增加一倍,分离度没有达到增加0.414倍,只是略有增加。知识回顾:塔板理论共有四个基本假设,分别是:(i)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6、。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ii)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iii)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iv)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理论推演:根据假设,当载气脉动进入色谱柱时,组分分子中,能够跟随载气前行的只有在气相中的那一部分,而液体固定相中的组分分子,受到固定相的保护,停留在原地。思考:组分分子的平均移动速度与哪些条件相关?为什么?提示:组分分子平均移动速度:V=u/(1+k),这里载气线速度为u,k为组分分子在液相中的量

7、与在气相中的量之比。分析时间t=L/V=(1+k)L/u=t0+kt0,这里t0为死时间L/u。谱图情况分析:1、出峰时间延长。由于组分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大(这就是选择固定液依据相似性原则的基础),因此膜厚增加一倍,固定液体积增加一倍,k也就随之增加了一倍。因此组分调整保留时间t'增加一倍,在死时间t0较短的情况下,所以分析时间增加了一倍。2、分离度增加。根据塔板理论,理论塔板高度H和液膜厚度并没有关系,仅和进样宽度即0号塔板高度h有关,因此分离度R应该保持不变。但由于毛细管柱柱容量小,因此进样状态绝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柱过载状态。当膜厚增加的时候,柱容量增加,由于

8、柱过载造成的0号塔板展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