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解读学前儿童喜欢童话的原因

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解读学前儿童喜欢童话的原因

ID:5296841

大小:217.2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2-07

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解读学前儿童喜欢童话的原因_第1页
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解读学前儿童喜欢童话的原因_第2页
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解读学前儿童喜欢童话的原因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解读学前儿童喜欢童话的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3第4期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4.20l3(总第114期)JournalofChangchunFinanceCollegeSamNO.114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解读学前儿童喜欢童话的原因刘海华(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白城137000)[摘要]童话是学前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童话能满足学前儿童本我的需要,儿童通过童话无意识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缓解心理压力,同时,通过童话,儿童可以整合早期内在世界的分裂,促进心理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仍具有浓厚的小学化倾向,学前儿童被迫疲于学习知识的背景下,给予儿童童话的权利,让儿童快乐地生活,有着十

2、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理论;学前儿童;童话[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3—07—10[文章编号]1671—6671(2013)04—0094—03[基金项目]2012年度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ILsTY2012GO12)[作者简介]刘海华(1969一),女,吉林长岭人,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童话的陪伴。为什么儿童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它遵循道对童话如此着迷?童话在儿童成长中起什么作德原则,抑制本我的冲动,监控自我,是道德化了的用?重新认识童话的教育作用,

3、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自我。⋯儿童喜欢童话的心理机制,挖掘童话对儿童的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追求的目标不同。本我追求和人格发展的作用,转变人们对于童话的认识,让快乐,是生物本能我;自我追求现实,反映的是社会儿童在童话的幻想世界中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我;而超我则是道德理想我,追求完美和善的的意义。尤其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仍十分严境界。学前儿童的超我、自我相对较弱,本我在其重,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重视知识学习的背景下,人格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而童话故事中的趣味性其意义更为突出。和幻想性与童年的生命形态之间具有某种天然的亲缘关系,儿童能全身心地投人童话所创造的世界

4、一、本我需要的满足中,分享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潜移默化中满足了本我的欲望,化解焦虑。格林童话《小精灵》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中,鞋匠一家人生活贫困之时,小精灵帮助他们渡我和超我。过难关。其实在每个人心灵深处“本我”的层面上,本我(id)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此层次体现人都存在着某种“欲望”,即渴望有某种“魔力”,来满的动物性特征,是由人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等组成,足人们某种不太可能达成的愿望,这种欲望或者通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过梦境或者通过童话来满足。“儿童需要借助幻想量,是一个能量系统。弗洛伊德把此力量称为力

5、比超越幼年期,否则,没有经历一个相信魔力的阶段,多。本我如一口沸腾的大锅,无意识、非理性,时刻他们就难以经受成年生活的困难和艰苦。而在魔想获得满足,遵循快乐原则。力的制造上,童话的价值是不可取代的。”可见,童自我(ego)位于人格的中间层,是随着个体的话不但满足儿童的本我需要,还潜移默化地促进其成长,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自我一方面接受自我和超我的发展,促进人格的成长。超我的监督,另一方面按照现实的要求,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二、自我防御机制的运用盾,遵循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位于人格结构最高层次,是由弗洛伊德认

6、为,人格的发展是本我、自我、超我·94·不断交互作用的。自我一方面要受超我的监督,另的关注。个体在生命早期与母亲的互动中,其人际一方面还要按照现实原则来满足或调整本我的冲关系分裂经历母性分裂、想像分裂、自体分裂和认动、欲望,同时还要适应外界环境。因此,自我在服同分裂四个阶段。个体心理发展从最初母子共生、务于超我、本我和现实,同时还要协调好三者之间分裂到整合、平衡。儿童依据早年伴随着母性分关系时,往往会产生焦虑,这就促使自我发展出来裂、想像分裂的体验来界定自己的好坏,建立自己一种机能来调节冲突,一方面能被现实允许,另一的价值感。如果整合不完全,会“导致成人

7、客体关方面又能满足本我的需要,缓解自身的焦虑,这种系的破裂,并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I5机能就是自我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童话故事尤其是民间童话中的人物,多具有象心理防御机制有多种形式,本文着重谈谈儿童在听征性,分裂的动力几乎是每个童话发展的主线索,或读童话时,是如何无意识地使用投射这种心理防凸显了好坏之间的原始斗争,与个体生命之初心理御机制的。世界中一直存在的好坏冲突相符合。儿童喜欢童投射是将不能被超我所允许的想法、欲望、动话,是因为童话中的好坏斗争无意识地符合了其童机强加于他人或者他物,断言他人或者他物也有此年心理分裂

8、的体验。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认想法、欲望或动机。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