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

ID:5300751

大小:187.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_第1页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_第2页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_第3页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_第4页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_第5页
资源描述: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评集锦“他妈的凑合看罢”�《舌尖上的中国》对于那种不进电影院�也不止一集的纪录片——尤其是人文性质的纪录片�我的态度很明确�一定要好看。这种好看�并不完全建立在其内容的营养程度上�而在画面、解说词和外围的一些“视听语言”的精彩程度上。很简单�要详细了解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书�而不是看电视。虽然很多纪录片颇有深度�但是限制于电视的表达�还是太过于浮光掠影和蜻蜓点水了。那些BBC、NG、PBS和Discovery做的专门史�挺有意思�但是太过于粗浅。无论是著名的《艺术创世纪》、《欧洲电影史》还是什么《二战史》这样的东西�看看只是一个猎奇。因为更多的内容还在书籍里。这

2、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我这样喜欢看书多过喜欢看电视的人来说�纪录片的内容太简单�于是我只盯着画面看�成了不折不扣的“外貌派”。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对纪录片做什么梳理�而是想说说那部才放完的�我也追着看完的《舌尖上的中国》。对于“吃”�我一直是有着极大兴趣的。因为除了自己是个吃货之外�我对于做菜�兴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些讲述普通人劳动和吃东西的内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诚然�《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导演所希望的�是把吃东西这个普天下最为基本的人类活动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拍摄这些内容�显然有着

3、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考量。在这个角度上�《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切中时代问题和要害的“人文纪录片”。中国的纪录片和中国的电影一样�很少把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命当作内容主体来表达�而《舌尖上的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最普通、最简单、或许也是最贫困的劳动人民用做了纪录片的主角�这诚然是一种进步�但的确也是一种悲哀。进步在于�有人能看到社会的普通人�而悲哀在于�这种“目之所及”�来得太晚。因为我们在无数次看过种种弱势群体被如何、被如何如何的报道之后之后才看到这么一部纪录片�这来的的确太晚了一点。如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说�食品安全成巨大的问题�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弱势人群动不动就被城管打砸抢�有这么一部纪录

4、片——我们大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粉饰太平的行径和指鹿为马的宣传手段。只是�如此上纲上线�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央视这种国企�抑或是那些片子中出现的劳动人民�未必有好处�但同时也未必有坏处。《舌尖上的中国》一共有7集�并没有明显的主线�只是拉拉杂杂地介绍了一些中国独有的食物——很多东西太具有地域性或者是民族性的特色了�是不是全国人民都接受的美食�这要打一个问号。但是�这的确体现出了导演的野心。因为他想用一点食物就勾勒出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一点中国历史、还有社会现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他并没有做到这点。这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食物介绍得一知半解�文化介绍得一窍不通。解说词不到位�对食物所蕴含的

5、人文精神理解不透�整个纪录片看上去支离破碎。佳句总是有的�但是并不能塑造成篇�更没有一个总体概览。看到最后�我就开始希望这个纪录片快点结束�以便于每晚夜生活的黄金时间可以不要坐在电视机前。总导演好像是一个吃货�blog写的有点意思�但是吃货只是嘴馋�而美食家只是吃的精。要把吃的东西搞到文化的高度上�只有梁实秋、林语堂这种人才能玩得转。那个现在很红很红的蔡澜�对吃的确很讲究�或许是个美食家�但绝对算不上什么文化人。没有文化�偏要“搞”文化�这或许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变异。具体在这个纪录片上�就是“徒有其表”。唯美并没有错�《海洋》、《帝企鹅》、《天玄地黄》、《加拉帕戈斯

6、》这样的纪录片就是唯美的�甚至连解说词都很少有。MV式的镜头和剪辑�也没有错�因为那种拍摄方法�也有极多的拥趸。可是�这样的东西被用在这部纪录片里�简直就成为了滥觞。到处都是特写镜头�到处都是浅景深�到处都是刻意和执拗�让中国人捧着食材、回家吃饭就是乡愁�拍小商小贩少数名族做豆腐、做小吃就是民俗�展示劳动人民的劳作就是“去阶级和去意识形态”�那么请问�最后一集里�多少人能吃得起大闸蟹、海参和鲍鱼——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片子显然犯了急功近利抱大腿的错。有人认为�这部纪录片有BBC的范儿。这种外貌上的范儿�来自于西方化的镜头、西方化的剪辑和镜头的电影感——这里�索尼F3的摄影机�加上尼康镜头的

7、组合�功不可没。而BBC内在的范儿�则来自于不惜工本的拍摄、以及对记录主体的熟知和经年累月的研究。像是《艺术创世纪》�就是剑桥的艺术史教授做制片人和主持人�《数学史》就找来了数学家。PBS的摄影史�就找来了摄影史作家。而中国拍纪录片的这群人�有技术�没文化�搞到最后就是一滩扶不上墙的刘阿斗。这部要搞文化的纪录片�找来的顾问则是写过吃东西专栏的媒体工作者�沈宏非。这个片子�这种水准�用沈宏非自己的话来说�只能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