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pdf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pdf

ID:53008258

大小:271.1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11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pdf_第1页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pdf_第2页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pdf_第3页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pdf_第4页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_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方汉文内容提要:法国后精神分析理论家拉康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哈姆雷特行动延宕,不能实施报仇行为不是偶然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处于一个心理-语言的结构之中,他没有本人行为的自由,只能遵守“他人”的规则。拉康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框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相结合,用后精神分析理论为争论已久的“哈姆雷特行动之谜”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理论。关键词:后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镜子阶段符号级菲勒斯中心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哈姆雷特为何迟疑不决不能实行报仇行动?从1736年西方学者提出这个问题后,一直是各

2、派理论阐释的中心。在已有的种种解释中,20世纪初期出现的精神分析解释是最引人注目的说法之一。从弗洛伊德到琼斯(ErnstJones)都认为:哈姆雷特并非不愿行动,而是不能行动。原因在于他的意识要求他行动,但他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使他不能行动,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种见解曾经让西方学术界为之震惊。殊不知,半个世纪之后,后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法国的拉康(JacquesLacan,1900-1981)再次让学术界如醍醐灌顶,他提出了关于哈姆雷特之谜的一种新解释,又一次展示了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的独特风格。拉康的《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DesireandInter

3、pretationofDesireinHamlet)就是这方面的一篇代表作,这是1959年4月拉康在巴黎圣安娜医院主持的讲习班系列讲演《欲望及其阐释》中的一篇,这篇作品在70年代由拉康的继承人雅克-阿莱茵·米勒整理后,于197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法国研究》杂志(55ö56)期先行刊出,一时间风行英语世界。但是对于大多数只熟悉弗洛伊德学说,不了解后精神分析的中国读者来说,我们还要作一些基本范畴的说明,才能理解拉康以艰涩出名的阐释。一、主体与欲望客体关系:走出俄狄浦斯情结首先涉及的问题当然是俄狄浦斯情结,但拉康与弗洛伊德不同,不再是恋母情结的简单表现。主体仍是哈姆雷特

4、王子。在拉康看来,实际上,在儿童经过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镜子阶段——以后,主体的欲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主体获得了语①言。进入了语言符号体系之后,主体的欲望从原来的低级“需要”(besoin)变成了“要求”,需要是以客体对象得到满足的,主体这时所得到的其实是一种话语,这种话语必须与他人对话,而对话的对象并不是原来的客体。于是,在“要求”中所存在的不是具体的客体,而是大写的他人——Autre即他者。他者代表了一种必然性:在某处“必然”有着另一个要求的他人,另一个主体,由他来满足主体的要求。这另一个主体是要求的“原初主体”。原初主体满足主体的要求

5、,它可以使话语具有意义。这时的变化是:1)从主客体关系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原初·1·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的对于具体客体对象的依恋变为对于他者的联系。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把主客体关系变为主体间关系的理论渊源之一。2)“需要”的欲望成为“要求”的欲望,话语淘空了“存在”的意义,使它干瘪,成了一个空空壳体了。欲望从主体的欲望向他者的欲望转化。拉康认为哈姆雷特的母亲便是他者(她在一开始处于他者位),她在戏中的地位是主动的。拉康说道:我们在这个方向的开头一步,便是要说明在这戏中,是由他者也就是要求的原初主体母亲来主持的。在精神分析中,我们所经常说到的“绝对

6、权力”(omnipotence),从②开头就是最初要求的主体作为主体的绝对权力,这一绝对权力来源于母亲。需要本是对具体事物有效,当它转化为要求,对象便成为普遍性,于是就出现了主体的语言要求的危机——它会成为无法为具体对象所满足,甚至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拉康这里其实是指纯粹能指,这个能指已经成为他者性的不变的本质,它是语言所无法把握的。也正因为如此,人的欲望只能是他者的欲望。哈姆雷特的欲望依靠于他者,也就是处于菲勒斯位置上的母亲的欲望,母亲的欲望则使得哈姆雷特处于犹豫不决之中。哈姆雷特在母亲的两个欲望客体之间游移不定,一个是理想中的高贵客体——已死去的国王;另一个是无耻的

7、杀人犯,即现实存在的客体克劳迪斯。阴阳两界相隔,美好的客体可望不可即,倒是那个现实的“生殖客体”还在面前,哈姆雷特只好依从于母亲的欲望——压抑地规劝母亲明哲保身,要她去“钻入那乱伦与罪恶的衾被之中”,投身于欲望之海的渺小满足。主体欲望便是他人的欲望——拉康称其为“哈姆雷特戏剧的唯一准则”。由此可见,俄狄浦斯情结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完全不是弗洛伊德所津津乐道的对于异性父母的欲望,一个新的复杂的主体欲望模式在这个情结之上展开了。依据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发展,下一步就是进入符号级,这时由于母亲的欲望作用,儿童想与母亲身体认同,但这种幻想被镜象认证的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