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虚拟化主流技术和产品推荐

存储虚拟化主流技术和产品推荐

ID:5306294

大小:119.7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07

存储虚拟化主流技术和产品推荐_第1页
存储虚拟化主流技术和产品推荐_第2页
存储虚拟化主流技术和产品推荐_第3页
存储虚拟化主流技术和产品推荐_第4页
资源描述:

《存储虚拟化主流技术和产品推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存储虚拟化主流技术和产品推荐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开始使用这项技术。今天,有很多成熟、优秀的的产品供我们选择,那么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在自己的存储网络中部署虚拟化了呢?——EricSlack最基本的存储虚拟化实现是在主机层,通过操作系统的逻辑卷管理器能够方便的为应用和用户分配存储容量。此外,存储虚拟化也可以用在文件存储系统、块存储系统上。由于LUN管理起来比较复杂,却又需要灵活的进行空间分配(特别是在多用户环境中),因此块存储虚拟化更常见一些。下面,我们会概括地介绍网络层和存储设备层的虚拟化技术,但不包括

2、主机层的部分。对group、LUN和partition说再见了过去,分配存储空间的过程必须经过创建RAIDgroup,分配LUN和Partition卷等几个步骤,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而且效率不高,特别是当我们需要在一个存储柜中平衡性能与物理磁盘的可用性时更是如此。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希望扩展一个正在使用的主机卷,那么我们面对的则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涉及到LUN的改动以及数据的拷贝。相反,存储虚拟化技术却能提供一种更好的方式,既可满足向应用程序和服务器供给存储资源的要求,又可以节约时间并减少资源的开销。其秘诀就在于利用存储系

3、统的“智能性”去做更多的后台处理。与此同时,存储虚拟化还可以利用自动精简配置技术进行容量分配,它可以替代手工的操作并能够提升存储空间利用率。最开始的时候,存储虚拟化只是操作系统层一个高效供给和管理存储资源的工具。通过隔离主机层与物理存储资源,存储虚拟化技术可以将来自于不同存储设备(即使是不同厂商的设备)的存储容量汇集到一个共享的逻辑资源池中,这样存储的管理就更容易了。任何单体存储阵列所创建的物理卷的容量都是有限制的,而多个异构的存储系统联合在一起就可以创建出一个更大的逻辑卷。在多数情况下,存储虚拟化都被视为一个共享的存储平

4、台,尽管每个物理存储系统仍然需要单独进行维护,但利用存储虚拟化,我们可以对已有的存储系统重新进行规划部署,通过跨设备管理,总体运维成本会大幅降低。存储虚拟化另一个好处是能够为性能提速,因为一个操作系统卷可以轻松地分布到更多的磁盘上,这也间接地影响到空间利用率。存储虚拟化还可以做到分层存储,并在不同的设备之间迁移数据。比如将旧数据转移到归档装置,或者将访问频繁的数据库索引转移到SSD固态盘。这些数据迁移的活动通常由主机层、应用层或文件系统层的策略引擎控制。此外,出于灾难恢复的目的,同样的迁移机制也常常用于站点之间的数据移动。

5、基于存储设备的存储虚拟化对于传统的纵向扩展架构的存储来说,控制器和磁盘柜是各自独立的,因此存储设备层的虚拟化技术通常内嵌在控制器的操作系统中。新型的存储阵列通常能提供数十到数百TB的存储容量,这已经是最基本的特性。许多系统还包含有分层存储功能,分层既可以在一个虚拟化的系统内部,也可以在多个独立的系统之间进行。分层算法一般基于不同的存储介质类型(高性能低容量磁盘、大容量低速磁盘以及SSD固态盘)和不同的RAID级别。有些系统还具备专门的分层策略引擎,能够判断数据的活跃度、应用的类型或其他指标,并在不同的存储层之间移动数据文件

6、或数据块。为了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或出于容灾的目的,大多数系统支持在两个机箱之间或本地到远程站点之间进行数据拷贝。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的存储系统,包括存储虚拟化产品,都无法支持跨不同厂商系统的异构环境。因此,对于一个跨平台的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来说,整合不同厂商的存储系统是其中关键。而这样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基于网络层技术实现的。基于网络的存储虚拟化若干年前,存储行业普遍的看法是:像存储虚拟化这样提供特殊服务和扩展的存储控制功能,最终都会在SAN网络层通过智能SAN交换机实现。的确有不少存储虚拟化产品正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网络层的

7、存储虚拟化技术通常以软、硬件装置的形式部署。这些装置有些类似存储控制器,可以与经过认证的磁盘阵列或存储系统互连;另一些则完全是软件,直接安装在服务器或虚拟机VM上。存储虚拟化装置可以直连异构的磁盘阵列,也可以通过光纤通道SAN或iSCSISAN连接。多数产品自身还提供存储容量。大多数解决方案还包括一系列的高级功能,比如文件共享、快照、重复数据删除、自动精简配置、复制、持续数据保护等等(CDP)。带内虚拟化和带外虚拟化在存储虚拟化技术发展的初期就同时存在两种主要的技术架构:带内虚拟化和带外虚拟化。带内架构会在服务器与物理存储

8、设备或SAN之间部署一个控制器,所有的存储请求和数据流都要经过这个控制器处理。而带外模式的产品会在网络层部署一个元数据控制器,将所有的存储请求重定向到真实的物理位置,但其本身并不负责数据处理。与带内模式相比,带外模式的处理流程更加复杂,但却可以减少CPU的负载。带外的存储虚拟化还可以避免潜在的系统崩溃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