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学生,一路风雨,一路收获.doc

走近学生,一路风雨,一路收获.doc

ID:53090410

大小:4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1

走近学生,一路风雨,一路收获.doc_第1页
走近学生,一路风雨,一路收获.doc_第2页
走近学生,一路风雨,一路收获.doc_第3页
走近学生,一路风雨,一路收获.doc_第4页
走近学生,一路风雨,一路收获.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近学生,一路风雨,一路收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走近学生,一路风雨,一路收获———争议引出的反思(榆林市靖边县第九小学王娅婷)先让我们看看课堂上的一场争议吧!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第11页有这样一道题:(○是白色,●是蓝色)按上面的方式穿珠子,从左往右数,第11颗是什么颜色?第18颗呢?第25颗呢?师: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呢?看看谁的办法最好?生甲:我觉得只要观察图,按顺序数珠子就能解答这道题。从图中一眼就能看出第11颗是白色;再接着画7颗珠子就是第18颗,显然是蓝色;再画7颗是第25颗,可以得出第25颗是蓝色。众生:部分同学表示认可,部分同学沉默。生乙:我不同意甲的意见。因为图上只画了1

2、7颗珠子,从第18颗开始图中就看不到了,我们又要画珠子又要数,这样太麻烦。我认为数出每组5个珠子,利用5的乘法口诀就可判断珠子的位置和颜色。如第18颗珠子(3×5=1518-15=3),就是说第18颗珠子是第4组的第3颗,显然是蓝色。5众生:点头的同学多了,但还没有全部认可。大家都把眼神投向老师,等待老师表态,教师故意不语,教室出现了片刻的沉默。这时,人群中高高举起一只小手,在空中直摇,看得出他心情迫切,他是丙。生丙:他们的意见我都不同意。(大家向他投去疑惑的目光)从图中可以看出每组的5颗珠子都是两白三蓝排列。既然能想到5的乘法口诀,那么用除法进行计算,采用余数

3、解答这道题不是更好吗?例18÷5=3(组)……3(颗),余数是3,可以得出第18颗是蓝色……他讲得有理,学生们由疑惑转为信服,纷纷点头认可,并且自发地给他热烈鼓掌,时机成熟了。师:你们都认为用除法进行计算最好解答,还有疑义吗?众生:没有。师:开始吧!算算第26颗,第30颗,第38颗,第45颗……分别是什么颜色?教室了鸦雀无声,只有运笔的沙沙声。……争论之后,我在静寂中思索:一例并不起眼的习题,引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日常教学中对这类问题我们往往一带而过,不做处理,看来这样是不妥当的。身为一名教师,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走近学生,不应该把这样的环节作为教学的附

4、属品,而应该把它实实在在的落实到教学之中。上面这道习题的教学,有关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掌握的,虽然一路走来,“磕磕碰碰”5,但这样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发现的权利,实践探究的空间,感情体验的机会尽量留给学生,这才真正赋予了课堂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细细琢磨,我只不过是给了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结果创造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看来,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意识到“小处见大”的道理。在知识教学上不应存在厚

5、此薄彼的现象,否则教学中不会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整体美现象。引用陶行知先生讴歌的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应该渗透在教学的每个角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当代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天资聪明,活泼可爱,很有数学能力,却少有数学兴趣。问题出在哪里呢?反省一下,应该是教师的教法有了问题:刻板,枯燥的课堂教学方式扼杀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殁灭了孩子的数学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教法中可能存在这样一些弊端。(1)单一性,表现在教师只是抱着一种传授知识的

6、心态进入课堂,只用某种较为固定的方式进行教学,重教轻学。教师好比一名高举小彩旗的导游在前面喊,一对学生紧跟其后。学生必须细听讲解,无法停下脚步按自己的要求观赏,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没有切身的体验。这样不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接受状态,思维也会随之停滞,教学效果只能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上。长久下去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情绪的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消失殆尽。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忽视造成了学生对教学的厌倦。5(2)枯燥性:表现在教师只从一个角度和一个层面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照本宣科,重结论而轻思考。教学中缺

7、乏机智和灵活,掩盖了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深刻性、逻辑性、宽泛性和趣味性。长期下去,给学生造成的错觉是:数学生涩单调。这样方式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在遇到问题时急于寻找答案,不管某种结论是否完善,是否恰当死抱不放,不愿再费精神去思考寻找其他答案。(3)不变形,表现在教师把数学课堂当做是执行教案的场所,对于学生不但不加以引导,反而用自己的想法想当然地代替学生的思考,甚至强加给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就只能一直处于教师的控制之中。于是学生的见解被搁置,棱角被磨平。学生变得越来越“本分”,越来越“懂事”,乖巧到学着如何去“猜”老师的心思。学生学会了小心翼翼,察

8、言观色,却失去了自己的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