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之积极倾听.doc

亲子沟通之积极倾听.doc

ID:53324225

大小:4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03

亲子沟通之积极倾听.doc_第1页
亲子沟通之积极倾听.doc_第2页
亲子沟通之积极倾听.doc_第3页
亲子沟通之积极倾听.doc_第4页
亲子沟通之积极倾听.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亲子沟通之积极倾听.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亲子沟通之积极倾听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小虎嘟着小嘴,一脸不高兴地回到家里。“妈妈,我的老师真坏!”妈妈停下手里的工作,俯下身子,握着小虎的小手,“哦,听起来你好像对你的老师有意见?”“她把我的新文具盒没收了!”“噢,老师没收了你的新文具盒。你很喜欢你的新文具盒,被没收了,一定很心疼吧?”“当然啦!那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最喜欢了。”“是呀,换做是我,我也会心疼的!”“不就是上课的时候多玩了一会儿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忿忿不平地说。“你觉得上课玩玩文具盒没什么,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影响。老师这么做,你认为有点小题大做,心里很委屈?”“也不是……”小虎有点语塞,“也会有点影响到我,今天的课就没大听

2、明白!”他的声音有点发虚,脸开始发红。“噢,其实多少还是会有影响的?”“嗯……”他的头慢慢低下去。妈妈摸摸他的头,“我看到你好像有点后悔?”“是……”“你希望你没有在课上摆弄你的文具盒?”他用力地点点头,眼里已闪出了泪光。妈妈一把把他揽进怀里,“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要没收你的文具盒?”“想让我好好听课。”“那你觉得老师还坏吗?”“不坏,是为了我好。”“宝贝能理解老师的苦心了。那你觉得老师在没收你的文具盒时,心里是怎么样的?”“老师很生气。因为我做小动作,听课不专心。”“你觉得你可以对老师做些什么呢?”小虎低头沉默。终于,他下定了决心。“道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个男子汉!”妈妈拍拍他的肩。“

3、那么你觉得以后怎么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上课不做小动作,认真听讲!”他的语调也变欢快了。“妈妈相信你能做到!”遇到以上的情景,您会怎么做呢?可能有如下两种方案:方案A——“定罪”式的指责“老师为什么会单单没收你的文具盒呀?肯定是你上课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了。要不,老师怎么不没收别人的呢?”这类“法官式的宣判”,一下子把责任扣在了孩子身上,且不容任何解释。即使错全在孩子身上,他的心里也必定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逆反,故而调动起全身所有的“刺儿”来进行防御,保护自己,对抗家长。这时候,情绪的对抗、交锋成了沟通的主导,而“事件”本身的对错反倒成了次要的了。这样的沟通,效率就很低,孩子很难从根本上认

4、识到自己的错误。方案B——“理解”式的倾听像上文中虎子妈妈做的一样,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释放出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想法。其次一步步诱导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鼓励孩子向老师认错,并在最后与孩子探讨如何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孩子从开始的“忿忿不平”到“后悔自责”、“勇于认错”,再到明确以后的行为方向,这些转变,都是与妈妈的“积极倾听”是分不开的。倾听分为两种,一种是封闭式倾听,这类倾听虽然也在听,却并不了解说话人的意思和感受,因此很可能中断彼此的沟通,如前面情景中的“A”类倾听。另一种是开放式倾听,即积极倾听,则是倾听者听懂了对方话中隐藏的感受讯息,而说话者也能感受到倾听者明白他的意思,如前面

5、情景中的“B”类倾听。两者的根本区就在于能否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如下所示:孩子的话封闭式倾听积极倾听这件事我做不好!先不要这样说,你才刚开始。这件事对你来说,好像很难?我再也不想和他玩了!没关系,他可能不是故意的。你好像真的生他的气了?妈,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讨厌的人!不要这样跟我说话!你对我很生气?看我的新模型!做得很好、、、、、、但我现在很忙,请你走开。你很开心啊!我没有准备好明天的考试,明天不想去上学了!知道没准备好,早干嘛去了?今天晚上不睡觉,给我准备好!你担心明天的考试考不好,是吗?别总拿我跟表哥比!你要是比你表哥强,我就不比了。你是不是觉得自尊心受伤害了?积

6、极倾听的潜台词是:“你有权力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对你说的很感兴趣”、“我不准备评价你”、“我有足够的耐心听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何做到积极倾听呢?1、“停下来”暂时停止手上的事情,俯下身来,静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千万不可以到处走动、边做事边听或背对着孩子,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令孩子认为你不关心他,对他所说的一切没有兴趣,从而影响沟通的效率。2、“用心听”当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感受时,父母要用轻松地表情注视孩子,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话,并适时做出回应,如“是的”、“嗯”、“我了解”,重复他说的话,偶尔点点头、拉拉手、拍拍肩、摸摸头等来表示对他说话内容的关注与理解,间以适当的

7、提问“那又怎么了?”、“怎么回事儿?”,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些表现都能流露出父母“我关心,我正在听”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要感受到并说出孩子此时内心的情绪和想法。如“你看起来有些生气?”、“这对你来说,好像有点难?”、“你心里有些委屈是吗?”、“你现在有些着急了,对吗?”这种共情既是表达关注和理解的需要,又是检测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的需要。如:车站入站口。妈妈来为女儿送行。“妈妈,我真的要一个人跟老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