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必修一梳理-精选文档.ppt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精选文档.ppt

ID:53446945

大小:94.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4-19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精选文档.ppt_第1页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精选文档.ppt_第2页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精选文档.ppt_第3页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精选文档.ppt_第4页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精选文档.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精选文档.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文言文知识梳理——温故而知新《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清人朱彝尊评价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1)字音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

2、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2)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②行李之往来,共

3、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③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3)词类活用: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既东封

4、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4)一词多义封①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②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①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②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④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①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②吾其还也(表希

5、望的语气副词)③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词)(5)古今异义 ①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③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今义:疲劳。 ④夫人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3.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

6、于”)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3)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4.虚词用法(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

7、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接着,又派大军准备向燕国进攻,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

8、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字音燕(yān)国樊於(wū)期(jī)戮(lù)没骨髓(suǐ)偏袒(tǎn)濡(rú)缕(lǚ)瞋(chēn)目夏无且(jū)拊(fǔ)心忤(wǔ)视多音字辨析冠:①(guān)冠冕堂皇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