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

ID:5350383

大小:982.03 KB

页数:149页

时间:2017-12-08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_第1页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_第2页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_第3页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_第4页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_第5页
资源描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涵盖领域:化工、制药、炼油、化纤等培养模式:本科工程型培养规模:90人/年培养学制:四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介大连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由1949年建校之初的化工系相关专业组建而成,包括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催化化学与工艺、电化学、精细化工、能源化学工程等6个专业方向。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学和科研人员153人,其中的大多数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或多年企业工作经历,有工程背景教师的比例在80%以上。此外,本专业还聘请近30名校外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做为校内兼职

2、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如学科前沿讲座、化工设计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校内外结合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专业打造了高水平的校内外工程教育实践平台。包括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外实习平台、设计平台、毕业设计平台等。本专业依托“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优秀实验室)等国家、省、校实验室(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并于2008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多年来本专业还不断拓展社会办学资源,加强与日本三菱化学、住友化学等国外企业开展工程教育合作,取得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同时本专业长期坚持与国内各业企业(如中石油公司、中石化公司、中国中化集团等)

3、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本专业积极组织参加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染料产业技术i创新战略联盟”,这两个联盟中的各个企业都有强大的科研和生产条件,也是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的摇篮。本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先进办学理念培养化工人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计划总学分中实践环节学分占30%以上、学生与企业接触开展教学活动的学分最高达54学分。本专业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化工人才的知名高地。把握和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招生专业及培养计划,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企业

4、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其中的大部分人在企业从事工程开发和管理等工作,如李彬(中化集团)、蒋凡(中石油)等;还有一大部分毕业生直接考取研究生,成为我国工程开发的骨干力量。特别要提及的是,1973-1999年间,本专业共组织了80多位教师对我国29个大化肥企业(全国当时共30个)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培训,并为化工部出国人员培训班授课,在时间紧和缺教材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为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10年,化工学院从市内校区整体搬迁到学校本部新校区。本专业充分利用此契机,加强教学资源的整体建设和提升力度,为培养大批优秀的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卓越工

5、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打造平台。凝炼方向,汇聚队伍,整合创新,再创辉煌。本专业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做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ii目录摘要……………………………………………………………………11培养标准…………………………………………………………22标准实现矩阵……………………………………………………83教学计划…………………………………………………………124课程教学大纲……………………………………………………155企业培养方案……………………………………………………53iii摘要大连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包括本专业在内的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

6、程与技术”学科是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在全国学科评比中名列第三,62年来为国家培养出3.6万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其中的大部分人从事工程设计、操作管理等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本专业依托全国优秀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2008年,本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优质的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为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了基础。在强化校内工程教育平台建设的同时,本专业还不断拓展社会办学资源,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开展工程合作教育,如日本三菱化学、住友化学等国外企业,取得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础。同时本专业长期坚持与国内企业的合作,产学

7、研合作教育成果显著。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本专业积极组织参加了由国家六部委共同发起组建的“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染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两个联盟中的各个企业都有强大的科研和生产条件,也是共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平台,是造就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在62年的办学过程中,本专业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顺应时代发展制定“以人为本”的本科培养方案,为工程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因此,本专业有条件和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