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ID:5356720

大小:323.9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8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进展_第1页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进展_第2页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进展_第3页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进展_第4页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http://www.paper.edu.cn1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进展12邬思辉,苏政权1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州(510006)2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广州(510006)E-mail:wsh2709@163.com摘要: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资源丰富、可生物降解的天然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高电荷密度、无毒性和粘膜粘附性,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药物制剂领域。本文分别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大分子药物载体、缓控释制剂及不同部位给药系统中应用进行了综述,表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优良的药物传递载体和新型药用辅料。关键词:壳聚糖;

2、衍生物;药物载体;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1.引言壳聚糖(chitosan,CTS)也称甲壳胺,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多糖,其化学结构是D-氨基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是甲壳素(chitin)的脱乙酰衍生物。凡[1]能溶于1%乙酸或1%盐酸的甲壳素可称为壳聚糖。CTS具有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和无致突变作用,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多聚阳离子,在药剂学领域的应用极为活跃,是天然的阳离子型给药载体。CTS作为药物载体可以控制药物释放、延长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可以提高疏水性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药物稳定

3、性及改变给药途径,还可以加强制剂的靶向给药能力。2.大分子药物载体生物大分子药物(如多肽、蛋白类、基因、酶类药物等)的口服给药往往存在多种制约因素,如:生物利用度低,容易失去活性,难以穿过体内屏障,口服基本无效等。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增强穿透作用及酶抑制作用,及已被证实的生物黏附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其成为生物大分子药物优良运送载体,并可增加此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2.1疫苗微球制备技术在口服疫苗给药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壳聚糖微球作为口服疫苗载体具有许多优良性能,必将成为口服疫苗载体的首选对象。[2]Jaganathan等利用乳化交联法制备载

4、有破伤风类毒素(TT)的壳聚糖微球,粒径小于10μm,稳定剂海藻糖能够保持抗原蛋白质的活性,微球的包封率也从未加入海藻糖前的40%[3]提高到90%。VanderLubben等制备出载白喉毒素的壳聚糖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4]25%和100%。Chew等利用壳聚糖在微酸环境中带正电,很容易与带负电的DNA相互作用的特性,成功地将壳聚糖微球作为口服DNA疫苗传递系统。2.2蛋白质[5]Wang等是第一个利用膜乳化技术制备尺寸均一壳聚糖微球,其微球作为牛血清白蛋白(BSA)蛋白质药物的载体,研究了微球的体外释放、pH值、微球直径、交联度

5、和BSA的[6]浓度等因素对微球负载率和释放行为的影响。Bhattarai等通过在壳聚糖主链上嫁接适当数量的聚乙二醇(PEG)制备壳聚糖注射热凝胶,研究BSA蛋白质药物的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含有高于40%PEG嫁接壳聚糖形成的共聚物水溶液,体温下转化为半固体水凝胶,开始5h1本课题得到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B37001006)的资助-1-http://www.paper.edu.cn暴释药物,后蛋白质从水凝胶中能获得达70h稳定的线性释放。[7]Chen等研究了两种模型蛋白质BSA和牛血红蛋白(BHb)被N-三甲基壳聚糖氯化

6、物(TMC)纳米粒负载和释放特征,评价了不同季铵化程度的TMC对纳米粒理化性质和释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TMC纳米粒对BSA有高的负载率(95%)而对BHb有低的负载率(30%),低季铵化程度的TMC纳米粒表现为粒子大小增加、zeta电位下降和低的药物释放度。Prego[8]等考察了粘膜粘着剂壳聚糖纳米粒、包裹油相壳聚糖纳米囊、包裹液相壳聚糖纳米粒三种处方分别对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肠吸收的影响。2.3基因壳聚糖作为良好的基因传递系统,有利于使配位过程中的DNA可能受到的破坏最小化。而且装载DNA的壳聚糖微粒在储存时较为稳定,近年来壳聚糖纳

7、米粒作为基因药物载体研究领域倍受关注。[9]Yoo等通过疏水性乙二醇壳聚糖(HGC)和疏水性DNA的疏水反应形成DNA纳米粒。随着HGC含量的增加,DNA的包封率增加而HGC纳米粒尺寸减小,HGC纳米粒表现较小细胞毒性,促进了COS-1细胞的内吞吸收。在血清中,HGC纳米粒在增加体内和体外的转[10]染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Haas等使用盐酸壳聚糖、不同季铵化程度的三甲基壳聚糖(TMC)及聚乙烯醇(PVA)的混合物作稳定剂,通过乳化分散喷雾法制备聚羧基乙酸内酯(PCL)微粒,研究了微粒大小、zeta电位、表面形态学、细胞毒性和转染率。结果表

8、明,PCL纳米粒有温和毒性,单组分的高季铵化TMC(取代度为66%)作稳定剂有显著毒性,在NP(纳米粒):DNA为3:1下形成稳定络合物,DNA纳米粒在COS-1细胞中表现较高的转染率。[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