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

ID:5357855

大小:1.06 M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8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_第1页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_第2页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_第3页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_第4页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6月,第39卷第3期,Jun.,2009,Vo.l39,No.3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郭安林,程顺有,张朝锋,李广,谷华,葛菲,张琳(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摘要:目的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

2、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结果研究区内的东西构造形成在先,北东构造次之,北西褶皱构造属于最晚的一幕构造,它们之间表现为构造叠加关系。这些构造形成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较短的时间内,多半属于喜山期构造产物。结论较为理想地分析了川西南多重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先后和成因背景。关键词: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构造关系;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陆内构造中图分类号:P5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4Ú(2009)03-0484-06四川西南宜宾地区是一构造极其复杂的地区。本区褶皱表现为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

3、和南北长期以来,相对四川盆地北、北东和北西三边,该区向。这些构造的叠加复合形成本区的多重构造(见地质构造研究较为薄弱,无论从资源的勘探和基础图2)。地质的研究上,都亟需加强。本文在2008年野外调研的基础上,着重对该区的多重褶皱构造的分布、主2多重褶皱构造要变形特征以及区域背景作一探讨。211东西向褶皱构造1区域地质背景东西向构造是区内的主体背景构造。从北部盆地内可以看出,白垩系和侏罗系的分布表现了显著从区域构造上讲,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山地代表的东西向的舒缓褶皱,倾角仅为几度。这一特征代[2]了一个向西南敞口的簸箕,而

4、研究区恰好位于敞口表了整个川中地块的主要变形特征。盆地内这端。本区隶属扬子准地台,北部宜宾地区为川中低一褶皱变形总的趋势向南强化,褶皱幅度变大,两翼缓褶皱区,西南部属于康滇断褶带(见图1)。该区倾角变陡,更为紧闭,在筠连)盐津一线出现早古生北部与川中地块过渡,西与川滇南北构造带毗邻,南代地层为核部的背斜褶皱(见图2)。侧为滇中隆起和黔中隆起,东侧隔黔东南北构造与从宜宾一线向南,本区有白垩系为核部的宜宾雪峰陆内构造变形域(张国伟,未发表)相望。区内向斜(其北为威远背斜)、下古生界构成核部的高广泛出露古生代-中、新生代地

5、层。县)珙县背斜、位于兴隆坊)罗坊一线的罗坊向斜[1]类似于四川盆地周缘盆-山关系结构样式,和最南部的核部出露寒武系筠连)盐津背斜(见图区内构造变形样式由北向南渐次复杂化和多样化。2)。北部出露地层类似川中地块,以中生界侏罗系和白212北东向褶皱构造垩系为主。由于构造变形向南强化,南部出露古生区内的北东向褶皱异常显著,颇具规模,代表了界地层。区内岩浆作用以二叠系峨眉山火山岩为代川东隔档构造的西南延伸(见图2)。由北西向北东表,缺少岩浆侵入体。有角堡楼背斜、石城山向斜、黄角堡背斜、老鹰嘴向收稿日期:2009-03-15

6、基金项目:中石化基金资助项目(YPH08006)作者简介:郭安林,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教授,从事造山带地质研究。第3期郭安林等: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485)斜、贾村背斜、付江向斜和筠连鼻状背斜等不同规模括贾村、石城山、付江等。另一部分分布在筠连)盐褶皱(见图2)。背斜通常南东翼较缓,北西翼陡。津E-W向背斜的北翼,延伸距离较短(10余km)。局部向北西倒转(筠连凤仪)。向斜核部多为中上第三部分出现于高县)珙县背斜的西端,属于东西侏罗世地层,背斜核部多出露三叠系。区内最大背向褶皱的SW向弯曲。斜为贾村背斜

7、,以SW50b方向延伸,经普洱渡在中和上述褶皱无论长、短轴,均表现出两端分别向镇附近与E-W向筠连)盐津背斜交接。核部出露NE和SW方向的倾伏。也就是说,其褶皱实际是一奥陶系和志留系翼部过渡为侏罗系。拉长的穹隆。不同褶皱穹隆的连线并非东西向,而NE褶皱可分作3部分(见图2),一部分发育在是反映了被改造的北西向趋势。研究区西北,以长距离延伸为特征(30~80km),包图1研究区构造位置示意图Fig.1TectoniclocationmapofthestudyareaI川西推覆褶皱区;II川中低缓褶皱区;III川东高陡褶

8、皱区;IV康滇断褶带图中构造单元划分参考刘树根等(2008,未发表资料),四川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六分队.区域地质测量报告(1B20万筠连幅)¹和沈传波等(2007)[1]¹四川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六分队.区域地质测量报告(1B20万筠连幅).成都:四川省地质局,1973:88.)486)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图2研究区构造纲要图Fi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