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中国历史课程知识增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讲座系列(

新高中中国历史课程知识增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讲座系列(

ID:5362770

大小:11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8

新高中中国历史课程知识增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讲座系列(_第1页
新高中中国历史课程知识增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讲座系列(_第2页
新高中中国历史课程知识增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讲座系列(_第3页
新高中中国历史课程知识增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讲座系列(_第4页
新高中中国历史课程知识增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讲座系列(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高中中国历史课程知识增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讲座系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知識增益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講座系列(1):改革-革命-再革命-繼續革命-告別革命(改革開放)的歷程課程A:晚清民國時期的改革、革命與再革命連浩鋈博士(香港大學歷史系名譽副教授)(2007年6月1日)第一講清末新政、共和革命、民初政局與軍閥割據(1900-1927年)(一)清末新政與中國政治現代化八國聯軍進京後的局面與清廷頒佈新政的目的¢《辛丑條約》(1901年9月17日)¢有關清廷改革誠意問題清末新政(1901-1911年)的內容¢行政制度的改革與預備立憲舉行第一次選舉(1909年)成立諮議局(1909年)、資政院(1910年10月)¢軍事

2、制度的改革創設武備學堂、建立練兵處¢教育改革1廢除科舉考試(1905年8月)¢其他(財政、經濟、社會)改革(有關各項改革詳情,可參看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2001年)上冊,第十七章〈清末新政和立憲派〉;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下卷,第七章〈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二)共和革命與中國政治現代化孫中山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貢獻¢創造了一個革命傳統興中會:「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檀香

3、山興中會盟書〉(,1894年11月24日)¢創造了第一個革命政黨:同盟會為革命性質定位:「前代為英雄革命,今為國民革命。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軍政府特為其樞機而已。」(〈同盟會宣言〉,1905年8月)訂定「國民革命」之目標:(一)驅除韃虜;(二)恢復中華;(三)建立民國;(四)平均地權。(〈同盟會宣言〉,1905年8月)訂定「國民革命」之進行程序,分三期:(一)軍法之治;(二)約法之治;(三)憲法之治。(〈同盟會宣言〉,1905年8月)¢創造了一套革命理論:三民主義(〈《民報》發刊詞〉,1905年10月20日

4、)民族主義:「民族主義,並非是遇著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許那不同族的人來奪我民族的政權。」(〈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1906年12月2日)2民權主義:「我們推倒滿州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並不是把來分作兩次去做。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1906年12月2日)民生主義:「我們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時候,須同時想法子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后來的社會革命……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價的法。」(〈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1

5、906年12月2日)「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願少數滿州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願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願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1906年12月2日)(三)從政治現代化的角度再探討清王朝的覆亡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兩個先鋒:君主立憲派與共和革命派¢立憲派與革命派的共同主張¢立憲派與革命派的分歧:《新民叢報》與《民報》的論戰革命派與清廷:長期鬥爭立憲派與清廷:從合作到決裂¢建制內的政治矛盾與衝突:有關早日召開國會及限制皇權的問題¢建制內的經濟矛盾與衝突:有關鐵路國有化的問題¢武昌起義後的政局與

6、立憲派的最後抉擇清王朝覆亡的歷史意義和啟示改革、革命與中國現代化3(四)民初政局:袁世凱倒行逆施與共和理想幻滅共和的剎那光輝:第一屆國會選舉(1912年12月-1913年1月)與國民黨的勝利《選舉法》/國民黨(宋教仁)/統一黨、共和黨、民主黨(合併為進步黨)/眾議院、參議院袁世凱的反撲與民主進程的大轉折:政治軍事化(militarizationofpolitics)¢刺殺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署2,500萬英鎊的所謂「善後大借款」(1913年4月)¢罷免國民黨都督李烈鈞(江西)、胡漢民(廣東)、柏文蔚(安徽)(19

7、13年6月)與鎮壓「二次革命」(1913年7-9月)段祺瑞(武昌)/馮國璋(南京)¢解散國民黨(1913年11月)、解散國會(1914年1月)、解散省議會及所有地方自治團體(1914年2月)¢召開國民大會、修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總統制為世襲(1914年3-5月)¢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1915年5月)¢推行帝制復辟運動(1915年8月-1916年6月)蔡鍔-護國軍/「洪憲帝制」袁世凱與軍閥割據的關係(五)軍閥割據: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全面軍事化何謂「軍閥」?4從晚清地方勢力抬頭(regionalism)到民初軍閥割據(

8、warlordism):兩者的異同張勳/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