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ID:5363410

大小:766.0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8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_第1页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_第2页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_第3页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_第4页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科学进展2004,12(3):409~415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彭芹芳李晓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摘要简单介绍了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形成过程,以突出其理论的主要价值。文章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者对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目标取向模型本身的探讨,二是目标取向的动态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Dweck理论的精髓在于能力观,而能力观培养是目前研究所欠缺的,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文分析了能力观培养的可能途径,并指出应从儿童自身发展的

2、角.度探索能力观的培养方法。关键词目标取向,学习调节,能力观培养。分类号B8481Dweck目标取向理论的提出在成就动机研究领域里,回避型动机(avoidancemotivation)和趋向型动机(approachmotivation)是广泛认同的两类动机。在不同倾向成就动机的作用下,个体或积极进取,或消极退却,产生了截然有别的行为倾向。阿特金森(Atkinson)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两种倾向,这一发现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不少研究者尝试着去进一步揭示这两种倾向是如何产生的,CarolS.Dweck就是其中一位。[1]目标取向(

3、goalorientation)的概念最早来自20世纪80年代Dweck对小学生进行的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Dweck发现面临失败时,被试中出现了两种显著不同的反应模式。一部分被试表现出失助(helpless)反应:他们很快变得沮丧,没有兴趣去继续解决这个任务,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问题解决策略也变得很随机,甚至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但另一部分被试似乎很喜欢挑战,仍然相信自己能够最终解决问题,并致力于探求更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通过分析,Dweck发现被试出现退避或进取的不同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追求的目标不同。她研究揭示了两种目标倾向:成绩目标取向(perfor

4、mancegoalorientation),致力于通过寻求关于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避免否定性评价来展示自身能力的高水平;学习目标取向(learninggoalorientation),致力于发展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在对不同目标取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Dweck进一步探索了形成不同目标取向的深层原因,发现了两种能力观的概念:固定能力观(fixedintelligencetheory),又称实体观(entity收稿日期:2003-09-30*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自我图式发展的素质形成机制研究,(基金号:FBB0110115)通讯作者:李晓文

5、,E-mail:xwli@psy.ecnu.edu.cn409-410-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theory),认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能改变的实体,易导致成绩目标取向;动态能力观(malleableintelligencetheory),又称增长观(incrementaltheory),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的,倾向于学习目标取向。Dweck的研究对成就动机中进取和退避两种倾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层次的解释,得到了大量实验研究的支持。由于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所以,它已成为成就动机研究的热门课题,在此领域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正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这一理

6、论。2对目标取向模型的质疑和探讨2.1目标模型的结构Dweck最早提出的目标取向模型是单因素模型,认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是一个连续体上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后来,众多研究者提出了目标取向的二因素模型,认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取向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但近来许多研究表明,成绩目标者中仍存在两类显著差异:有出现失助反应的,也有表现为掌握取向(masteryorientation)反应的。因此Elliot[2]等(1996)提出了三因素的目标取向模型,即把成绩目标再分成两类:进取(proving)或趋近(approach)型成绩目标和回避型(avoidance)成绩目标。尽管

7、这两种取向都关注自身表现的结果,但前者关注的是展示自身能力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评价;而后者则着力于不暴露自己的不足,并避免得到否定性评价。目前这一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的支持:如李晓[3]东(2001)发现,自我取向(self-orientated)的成就目标(或成绩目标取向)的确可以区分[4]出趋向型目标和逃避型目标,它们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张咏梅(2001)也发现这3个目标组在认知和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5]连榕等从另一方面对Dweck把目标取向看成连续体的观点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把目标取向分为两种独立的类型并不合适,这两种目标取向一般在同一个人

8、身上同时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