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该反思些什么.doc

总该反思些什么.doc

ID:53658019

大小: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5

总该反思些什么.doc_第1页
总该反思些什么.doc_第2页
总该反思些什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总该反思些什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总该反思些什么——从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说起2014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是,对于高考试题的评析、讨论乃至争论却还远没有结束。这其中最为人关注的、讨论最热闹的,当属占语文学科半壁江山的高考作文。赞美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声讨者亦有之。但这绝对不是坏事。每年高考结束之后,我们总得反思些什么,因为高考毕竟是教学的指挥棒和晴雨表,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有助于更进一步明确教学的方向,以及高考的走向。这里不妨以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为例。作文试题如下: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

2、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江苏是进入高考新材料作文最晩的省份,今年是第二年采用新材料作文样式。我们暂且不说作文试题出得如何,先说一说数十万考生的作文实际情况。据江苏高考阅卷组语文学科负责人、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介绍,从作文阅卷来看,面对这样一道作文试题,今年江苏考生写议论文的居多,且大多数千篇一律。骆冬青教授甚至还用“可怕”和“恐怖”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考生普遍写出的议论文:“中学训练出来的议论文更可怕,中学老师限定的方向和写作格式'三段论’,学生写出来后,看几篇就有想吐的感觉,怎么可能得到好的分数呢?大多数千篇一律,

3、整个感觉很恐怖。”的确,骆冬青教授的一番话正切中了高中作文教学的要害,指出了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且,从江苏高考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面积地以议论文来应对高考作文,这样的现象也并非今年才有,只能说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造成这样一种局面,无疑与教师的认识与指导密切相关。因为在很多教师的眼里,高考应该是一场求“稳”的战役,而议论文正是这样一种比较“保险”的文体——不太容易拿到高分,但分数也不至于太难看。于是,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议论文就不折不扣地成了一棵“常青树”,得到了很多教师的垂青,不仅高三应试作文教学如此,甚至有很多教师从高一就开始狠抓“直奔高考”

4、的议论文的训练了。高中议论文训练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频率之高、规矩之细,令人咋舌。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从学生跨入高中大门起就已经彻底放弃了记叙文等其他文体的训练,专攻议论文写作了。因此,有的学生到了高三,甚至还不知道记叙文为何物,更不用说其他文学类体裁了。难道真的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术业有专攻”?在笔者周围,用“司空见惯”来形容这种现象,绝对毫不夸张。也许是我见识短浅,曾经有一次外出听课,拿到听课内容安排表时,我发现有两节“同题异构”的语文课,这是我所感兴趣的,但我对这两位教师执教的课题《五句话,一段文》很是迷茫,始终没有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同行中有教师点拨我说,是议论文写作指导。听

5、课时发现,果然是议论文写作指导,但却不是所谓的“同题异构”,而是“同题同构”,因为两节课的课堂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基本如出一辙,都是拿级篇篇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的“病文”,按照“引议联结”的开头格式、“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的主体段落结构,引导学生对“病文”进行反复修改,以“规范”学生议论文的写作。也正是这一次听课,我才知道课题中的“五句话,一段文”是什么意思,我也才知道什么是“议论文主体段结构”。当然,这种做法对学生议论文的“入格”是有一定帮助的,但不能只“入”不“出”。试想,如果按照这样的呆板、刻板、死板的模式训练一年甚至三年,学生的议论文怎么可能不千篇一

6、律呢?这无疑扼杀了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天赋和灵性。一旦学生在作文中没有了思维,没有了灵气,没有了个性,即使是写很多教师认为“保险”的议论文,也同样会面目可憎。还是骆冬青教授说得好:“好多老师认为写议论文学生能抓得住,这种想法错了,把不少好学生的作文分数都降下来,差的学生分数也提不起来,所以让作文显得很糟糕。”很多人都认为,议论文保险、可控、易操作,因而大多数教师都在高中阶段对议论文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的“精耕细作”,忽视甚至放弃了记叙文等其他文体,这应该是近几年尤其是今年江苏考生大面积以议论文应对高考作文的一个很现实的原因。但是,我还有话想说。我们毋庸讳言,如果高考作文让学生“矫情800

7、字”,那么,文体的选择就非议论文莫属7o对于今年江苏高考作文,为什么写议论文的考生占比如此之高,早就有人怀疑这可能与作文命题“青春不朽”的话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然,命题和阅卷的专家对此都是否认的,他们认为这一命题很贴近学生的实际,因为高中生本身就处在青春期,学生对此有经历有感受也会有体会,应该有话可说。情况果真如此吗?我很怀疑。的确,高中生是正处在青春期,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高中三年的青春期他们是怎么度过的呢?除了“两点一线”,埋头于题海之中,将青春消耗于练习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