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刘静.ppt

故都的秋--刘静.ppt

ID:53737776

大小:1.35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4-25

故都的秋--刘静.ppt_第1页
故都的秋--刘静.ppt_第2页
故都的秋--刘静.ppt_第3页
故都的秋--刘静.ppt_第4页
故都的秋--刘静.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刘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图片欣赏(秋)课前预习: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整理的有关秋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故都的秋郁达夫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

2、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郁达夫此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水似的遁世文学。”写作背景1、细听朗读: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故都的“秋味”是什么?北国秋:清静(客观景物)悲凉(主观感受)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朗读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

3、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分析:“破屋”“听得见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可见环境的清幽、萧瑟,,“细数日光”“静对”透露出作者的清闲、惬意,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朗读与品味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再次去赏秋景,听秋声,感秋意,品秋味。(朗读第3和第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秋是这样的清、静,那作者到底是颂秋还是悲秋?故都的秋(颂歌)郁达夫点拨:从作者不远千里赶回北平,从他不逢北国之秋近十年间对故都秋的念念不忘,从他愿用寿命的三分之二去换北国之秋三分之一的零头都能表达出对秋的赞颂!7、既是颂秋,那为什么作者

4、笔下的秋又如此的清,静、悲凉呢?提示:从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社会环境、自然景观)两方面考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本文作者就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出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答案:(1)社会环境的黑暗。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2)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烟失败

5、,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3)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4)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