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论文.pdf

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论文.pdf

ID:53751024

大小:2.16 M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23

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论文.pdf_第1页
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论文.pdf_第2页
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论文.pdf_第3页
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论文.pdf_第4页
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30卷第3期气象与环境学报VO1.30NO.32014年6月JOURNALOF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June2014李建华,崔宜少,杨成芳,等.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3):18—25.LIJian—hua,CUIYi—shao,YANGCheng—fang,eta1.EfectsoftopographyoftheTaihangmountainsandShandongpeninsulaonthecoldairflowsnowst

2、orm[J].Journalof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2014,30(3):18—25.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冷流暴雪的影响分析李建华崔宜少杨成芳修晓英(1.威海市气象局,山东威海264200;2.山东省气象台,山东济南250031)摘要:用WRF模式模拟了20o5年12月6—7日山东半岛一次冷流暴雪过程,通过降低太行山地形高度至10m和抬升山东半岛地形高度至500m的敏感性数值试验,分析了上游太行山和山东半岛地形对山东半岛冷流降雪的影响。结果表明:太行山对山东半岛冷流降雪的强度起到

3、了加强的作用,降低太行山地形高度的敏感性试验在山东半岛北部10m风场辐合强度,较同时次控制性试验明显减弱,减弱的区域主要在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其他区域变化不明显;同时敏感试验的流场在山东半岛的辐合也有所减弱,流线密度要疏散些。850hPa西北风越过太行山后在背风面产生波动,波动中的气旋性小涡旋移至山东半岛后,加强了山东半岛本地的辐合强度。抬升山东半岛的地形高度后,地形的抬升辐合作用增强,故冷流降雪的强度也得到增强。关键词:冷流暴雪;地形;敏感性试验中图分类号:P45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

4、n.1673—503X.2014.03.003屏障作用,可以使得气流绕地形流动和被迫爬升,而引言另一方面,地形的背风面也同样对天气系统的发生近年来,冬季暴雪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发展乃至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叶笃正认为背风阎琦等利用1960-2009年辽宁58个测站逐日降波的生成条件有三个:稳定的空气层结;风向近于垂水资料,分析了区域性暴雪气候变化特征。吴振玲直山脉;风力较强而且随高度有一个急速的增加。等对2011年2月下旬典型华北回流形势下天津盛春岩等_】。。利用地形平移和抠除的敏感性数值模拟地区一次大到暴雪

5、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王荣基等试验,探讨了地形在北京门头沟附近一次大暴雨过分析了发生在2001-2010年大连市8次暴雪过程的程的动力作用。张勇等认为太行山的地形强迫与环流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何群英等分析了天津非平衡流激发的重力波是造成2005年12月3日山地区出现的两次回流型暴雪过程。国内的冷流降雪东半岛区域性强降雪的首要机制,而冬季海陆热力主要发生在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地区及辽东半岛南差异形成的海洋热力作用是其一个主要原因。本文部,其中山东半岛降雪量最大。关于冷流降雪的成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太行山地形高度对中国山东半

6、岛因已有较多的探讨,乔林和林建认为强降雪是低冷流降雪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暴雪预报提供参考。层饱和湿空气受地形强迫、锋生强迫的抬升作用及1资料与方法湿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的共同作用造成的,而干冷空气的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杨成芳等1.1资料来源认为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造成强冷空气频繁,经过WRF模式所用初始场为1。X1。的NCEP分析渤海暖海面时产生较大海气温差,是降雪持续长、强资料,观测站实况和卫星云图为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度大的直接原因;孙兴池等认为冷流降雪对流不MICAPS资料,结果分析所用数据为WRF模式数值

7、稳定主要发生在700hPa以下的对流层低层。综上模拟的结果。所述,强冷空气与暖湿的海面相互作用是冷流降雪1.2模拟方案产生的主要和直接原因,海气温差与冷流降雪的强采用WRF3.O数值模式进行模拟。模式区域的度密切相关。中心位置为37.1。N、21.oE,水平格点数、格距分别近年来地形在各种天气过程中的作用也受到学为101、76,12.7km;模式采用非静力平衡方案;微物者的关注。陶诗言指出地形的迎风坡具有动力及理过程采用Lin方案,积云物理过程采用Grell—De一收稿日期:2013—03—06;修订日期:201

8、3—05—10。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多尺度作用机制及预报技术研究”(41175044)、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黄渤海高影响天气预报中的关键技术研究”(GYHY201106006)和“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落区的研究”(sdyby2012—10)共同资助。作者简介:李建华,女,1980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短期预报工作,E—mail:jianhu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