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关于学生立场的几点思考-论文.pdf

物理教学中关于学生立场的几点思考-论文.pdf

ID:53752908

大小:196.4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3

物理教学中关于学生立场的几点思考-论文.pdf_第1页
物理教学中关于学生立场的几点思考-论文.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物理教学中关于学生立场的几点思考-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学物理Vo1.32No.202014年10月物理教学中关于学生立场的几点思考周晓慧徐志红(1.苏州市立达中学校江苏苏州215000)(2.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0043)女儿用手指着地砖上的花纹:“看,汪汪的眼眼、鼻子、嘴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这一方便而强行把区间规定为相同.当老师嘴和耳朵”.我凑过去,站在她的角度上看下去,有点像!她用小问,“对区间有什么要求”时,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区间要越多手指在那几个黑点上比划出一个不规则的圆,汪汪的头出现越好,且每个区间的长度要相等”“也可以不等的吧!”,于

2、是我了,真像!鼓励了这样有创意、有思想、有勇气的学生.最后发现,一半以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感受,于是便有了理解理解儿童的机上小组采用了“不同长度的区间”进行研究.会,也就有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匀速直线运动授课中,让学生尝试区间的制作:分区间的为本,扭转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但时至今日一些教师的想法是同学们讨论的成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教师不能因为教学方式仍没有产生太大变化.教师如果仅仅站在自身立场开省那么点时间而剥夺他们制作区间的权力,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就很难是主动

3、的、对话式的.教师只有自觉的同时更能培养他们的物理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凑过去且站在她的角度上看下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意识,教师做的只是创造好的物理学习环境.波利亚说:“我们照课堂的教学,有效的教与学才可能发生.应该让年轻人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种最关键的步子,当然1教学设计中的学生立场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1.1为了学生的学而设计教学性步子.”我们就是要创设条件,让学生“重蹈关键的几步”,让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是什么关系呢?编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学生创新的本性

4、发挥出来.这就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肯定有原因的.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先讲授牛顿第一定2实验教学中的学生立场律,再完成几个惯性现象的实验来学习惯性,两者好像是孤立站在学生立场教学就要把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人的位置上,的.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设计教案的时候好教师从容应对课堂生成.无论教师怎样去了解学生也不可能使像缺了点什么,没有纽带将他们联系起来.所有学生做到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因此,课堂的生成是学生此思考、请教与查阅后,逐渐有点明白,物体因为具有惯性,时此地此情此境中思想的真实反映,是

5、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才有了牛顿第一定律,两者是因果关系,如果物体没有惯性,当要教师注意把握和挖掘.把握课堂生成资源.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物体也不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首先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准确地从现场生成的了这个关系后,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先了解惯性,再学习牛顿第众多信息中分辨判断出信息的价值.只有有价值的信息才会产一定律.让学生举很多关于惯性的实例,进行归纳总结:运动的生有意义的生成.第二要有较高的挖掘引导的能力,或纠偏,及物体具有保持运动性质,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把这时调整航向;或

6、引导,引向正确思维;或诱因,反思思维过程个性质称为惯性.继续追问,运动的物体能保持怎样的运动呢?⋯⋯在利用生成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引出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同时又完善了惯性的学习.前因的预设,以一种更加多元、更加宽容、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后果,结构严密.似乎很合乎逻辑,我就这样上了.听课老师反学生.映,学生对惯性很迷茫,因为惯性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问了个案例摩擦力大小与被压物体的厚度是否有关?学生“什么叫惯性”,学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认为“惯性是猜测滑动摩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有学生发

7、现还与被压物需要条件的——没有力”.学科逻辑很大程度上是成人在总结体的厚度有关.我有点惊讶!工作到现在还没有遇见过这个猜一个科学成果时按照其内在规律来发生的,带有成人立场,有想的.但是我相信,肯定有她的理由,因为我看到了她的自信.时候学科逻辑和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并不相同,这个时候,我学生演示:在单层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拉动木们就要调整,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块,测得示数;再叠成4层,做同样的实验,发现测力计的示数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错在设计教学时是站在学科逻辑确实变大了.的角度.对学生而言

8、,首先感兴趣的应该是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生1:老师,这个摩擦力的不同是因为被压物体的厚度的不有趣的现象,从感性到理性的争辩.于是,我改变了课堂设计,同,所以我们认为摩擦力大小还与被压物体的厚度有关.先让学生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趣味世界,然后聚焦到一个核心真是完美,无懈可击!控制变量法到位,解释到位.我很高问题,当他们回头反思的时候,自然就发现了学科本身的逻辑兴有这样的学生.顺序.始于学生的认知顺序,终于学科的逻辑顺序,这样的教学师:大家一起,做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