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磐石粗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pdf

吉林磐石粗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pdf

ID:53763387

大小:1.05 M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5

吉林磐石粗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pdf_第1页
吉林磐石粗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pdf_第2页
吉林磐石粗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pdf_第3页
吉林磐石粗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pdf_第4页
吉林磐石粗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吉林磐石粗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黄金GoLD2014年第4期/第35卷吉林磐石粗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苏斌,李碧乐,汪志刚,刘万臻(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吉林省第一地质调查所)摘要:粗榆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主要容矿围岩为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控、容矿构造以区内NW向断裂为主。重点对不同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显微探针研究。成矿流体包裹体可分为气液二相包裹体和含CO,包裹体。气液二相包裹体成矿流体盐度为1.73%一11.23%,密度0.71~0.88g/cm,均一温度为233.1~304.4qC;含120包裹体成矿流体盐度为7.64%

2、~1O.87%,密度0.54-0.92g/cm,均一温度为268.9~340.4℃。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流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和H2O。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矿床成矿热液来源为幔源c—H一0流体分异之后的岩浆热液。通过等容线图解法估算成矿压力为95—135MPa,成矿深度为8.02—9.69km。结合粗榆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认为粗榆金矿床的成矿类型为中成造山型金矿床。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矿床成因;粗榆金矿床;吉林磐石中图分类号:TD11P618.51文章编号:1001—1277(2014)04—0008—06文献标志码:Adoi:10.11792/hi2O140403粗榆金矿床位

3、于吉林省磐石市北部,地处烟筒山部窝瓜地组为中酸性火山岩夹碎屑岩组合。镇境内,金属量2t左右,属于小型金矿床。本区地二叠系地层出露有下统寿山沟组和大河深组。处磐石一双阳接触带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上¨,成矿寿山沟组为一套海相陆源碎屑建造,与下伏大河深组条件有利,工作程度较高。2O世纪50年代起,冶金整合接触。大河深组以海相火山碎屑建造为主,个别及地勘单位在本区开展了以金矿为主的各类地质找地段出现海相陆源碎屑建造。矿工作,最早地质工作可追溯到1954年。但至今关三叠系分布零散,出露有上统大酱缸组、小蜂蜜于金矿矿床成因方面的科学论述却极其匮乏,在以往组和南楼山组,以南楼山组为主,为一套陆源碎屑含

4、研究和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也没有关于流体包裹体方煤建造和安山岩建造。大酱缸组不整合覆盖窝瓜地面的论述。于此,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借助最组之上,为一套富陆屑、火山质碳酸盐建造,厚度达新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估算粗榆金矿床的成矿温度、5000m;南楼山组为灰色火山富陆屑含煤建造和安压力、深度,并最终确定矿床的成因类型。山岩建造。受太平洋板块俯冲欧亚板块的远程效应影响,区1区域地质特征内岩浆活动异常强烈、频繁,以花岗岩类为主的各类’*粗榆金矿床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天山一兴侵入岩广泛出露,具有一定规模。区内岩浆活动大体安岭褶皱造山带,双阳一磐石褶皱束东南部,处于黄可分为2期,海西晚期一印支早

5、期和燕山早期。海西榆一粗榆一官马一石嘴南北向金、铜成矿带中。晚期形成石英闪长岩侵入体,出露面积较大,主要分区域出露最老地层为石炭一二叠系,属海相碳酸布于本区东南部,呈北西向展布;印支早期形成花岗盐和碎屑岩建造。盖层为三叠系(缺失中统),属陆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相火山岩一火山碎屑岩一沉积碎屑岩建造。本区最岩,沿其边部分布有黑云母花岗岩;燕山早期花岗岩主要的地层为石炭系上统石嘴组的黄绿色变质砂岩主要出露于本区中部,是粗榆金矿床的直接围岩,发和灰色大理岩化灰岩互层。育不同程度的蚀变。几种侵入岩在空间分布上连为石炭系是区内最老地层,在本区出露有下统鹿圈一体,总体呈北西

6、向展布。岩体在北部及东部与石炭屯组,下一上统磨盘山组,上统石嘴组、窝瓜地组为一系地层广泛接触。区内脉岩发育,有花岗斑岩、闪长套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夹有陆源碎屑岩的岩性组合,顶玢岩、煌斑岩等,以闪长玢岩为主。,收稿日期:2014一Ol一20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资[2010]矿评0l一20—06)作者简介:苏斌(1982一),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长春市建设街2199号,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130061{通信作者:E.mail:lb166@sina.tom,133532771792014年第4期/第35卷本区历经了海西期、印支期以及燕山

7、期3个构造级断裂,以及赋存断裂的地层与侵入岩的分布,构成旋回,构造形式有褶皱、断裂、拗陷盆地。其中,断裂了本区总体走向NW,局部为sN的构造格局。为主要的控矿构造。本区断裂多数形成于燕山期,少2矿床地质特征数形成于早、晚印支期,以继承性和改造性为主要特征;走向以NW向为主,SN向、EW向次之。其中,粗榆金矿区内共探明大小金矿脉10余条(见NW向断裂走向290。一320~,倾向NE,倾角70。±。图1),均产于花岗岩及石英闪长岩中。其中,以区内一级断裂为烟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